陸科考船北極海深潛調查 大陣仗4船同步現「全海域」探測能力

▲大陸第15次北極海科考任務由4船協同進行,完成極地冰區首次載人深潛。(圖/翻攝央視,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自然資源部組織的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圓滿結束,本次由「雪龍2」號、「極地」號、「深海一號」及「探索三號」四船協同展開,規模爲歷次之最。考察期間,「蛟龍號」潛水器在「雪龍2」號保障下,於北緯75°以上的極地冰區成功完成首次載人深潛,象徵大陸深潛作業能力由「全海深」邁向「全海域」,在極地科考史上寫下新頁。

《央視新聞》報導,「深海一號」船搭載的「蛟龍號」於8月順利下潛北極冰區,突破風、浪、流、冰、霧、寒等複雜環境挑戰,實現中國載人深潛的「破冰之旅」。潛航員傅文韜表示,北極潛航不同於其他海域,艙內外溫度變化極小,需要大量準備工作才能完成任務。

爲應對極區嚴寒與浮冰環境,科研團隊對「蛟龍號」進行量身改造,包括低溫液壓系統試驗、鈦合金與鋰電池抗寒升級,並加裝多波束聲納與二次拋載裝置,提升冰區導航與定位精度。

至於「深海一號」的通信導航系統也全面升級,即使在濃霧與電磁干擾下仍能保持穩定聯絡,並改爲「潛器找船」的新模式,使回收效率提升三成。

大陸此次科考行動還首次採用「雙船協同、同步觀測」方式,一邊破冰開闢作業區域,一邊同步收集海洋水文、化學與海冰資料,提升數據可比性並填補多項觀測空白。科考隊同時在冰區布放多類冰基、海基無人監測設備,實現全天候監控,猶如「深海哨兵」持續運作。

大陸專家強調,本次成功代表極地科考裝備跨入新階段,未來將在深海能源開發、氣候變遷研究、極區生態監測等領域提供重要支撐,展現大陸在深海探測與極地科學研究的科技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