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敬民/最富里=肥羊裡? 排行榜恐成炒房話術
▲ 「最富里」雖然統計數據有其參考價值,但過度「標籤化」恐對房市與社區安全造成負面衝擊。(圖/記者項瀚攝)
文/《住宅週報》社長陸敬民
近年來財政部公佈的綜合所得稅統計資料,被媒體包裝爲「最富里」排行榜,雖然統計數據有其參考價值,但過度「標籤化」恐對房市與社區安全造成負面衝擊。
財政部近年定期公佈的綜合所得稅初核統計資料,詳細涵蓋各縣市、鄉鎮甚至村裡層級的平均與中位所得。這些原本用於政策分析的專業數據,經由媒體報導後,往往被塑造成「財富排行榜」或「官方認證富人區」的象徵,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不過單純依賴平均所得數據判斷區域價值存在明顯盲點,假設某甲裡僅有1500戶,收入分佈相對均勻,從年薪100~500萬各有不同戶數,計算出平均年薪爲366.7萬元。另一個乙裡有5000戶,雖然擁有更多年收入千萬以上的高資產族羣,但因爲基數較大且包含衆多一般收入家庭,平均年薪反而只有299.2萬元。
「這就是典型的平均值謬誤現象。」從房地產市場角度觀察,乙裡雖然平均收入較低,但實際上擁有更多高資產族羣,真實的市場價值判斷遠比單一數字複雜。若僅以平均數評比,容易讓人數較少卻高度聚集的同質性高薪族羣,掩蓋更大羣體的真實樣貌。更令業界擔憂的是,「最富里」標籤被過度包裝後,可能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扭曲效應。
▲ 最富里影響範圍不僅限於房價,連帶周邊店家物價與服務費都可能因而調升,在地民衆首當其衝。(圖/記者張雅雲攝)
當這類統計被視爲「官方認證」而公開吹捧時,極易成爲各行各業在當地藉機哄擡炒作的話術,影響範圍不僅限於房價,連帶周邊店家物價與服務費都可能因而調升,在地民衆首當其衝,生活成本不降反升。社區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關注。當一個「裡」被反覆標註爲全臺最有錢的地區,自然成爲不法人士覬覦的目標。
特別是目前詐騙案頻傳,不肖人士只需查閱公開數據與新聞報導,就能精準鎖定高所得社區,針對孩童、老人或獨居者發動各類犯罪行爲。相較之下,「鄉鎮市區」層級的統計範圍較廣,仍具基本隱私遮蔽功能,但「裡」的統計範圍過於精確,已突破社區安全的合理底線。
過度包裝的統計排名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價值觀,當「最富里」成爲一種社會標籤時,孩童除了攀比物質消費外,還可能延伸到居住地區的比較,這種現象並不健康。真正的統計數據應該用來發現差異、促進改善、落實公益,達到社會進步的目標。因此建議主管機關在發佈綜所稅分區統計時,應考慮將公佈層級限制在「鄉鎮市區」範圍,避免過度細分至「村裡」層級。
同時也盼各大媒體在報導相關統計時,能提供更完整的背景說明,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誤解或階級對立的用詞。最重要的是,優質的居住環境應該建立在完善的公共建設、良好的社區管理、便利的生活機能基礎上,而非單純的所得數字排名。
►陸敬民小檔案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經歷:《自由時報》房地產記者現職:《住宅週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