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債4.2兆投入氣象防災 升級監測網、預報更精準

陸增發國債項目落地應用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陸央視)

新華社22日報導,近日從中國氣象局透露,2023年增發的1兆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4.2兆元)國債中,共有220個氣象項目獲批,專項用於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隨着項目落地應用,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得到有力推進。

增發國債氣象項目推動建立更細密的氣象監測網——

在長江三峽,針對431處危巖隱患點,重慶規畫建成381個氣象觀測站,實現危巖隱患點1公里內氣象監測數據全覆蓋。新建6部天氣雷達與原有雷達組網,加上5套北斗場景監測系統,即時捕捉危巖區域氣象要素變化與巖體位移資訊,確保長江航運安全。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新疆新建58個新型智慧氣象觀測站,有效填補監測盲區,氣象數據不再依靠人工巡檢。

在廣東茂名博賀港海域,一條海底電纜將博賀國家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與海上觀測平臺緊密連接,有效提升海洋綜合氣象探測、科學試驗、氣象業務設備運行。

在江西,南昌、贛州兩地主城區實現相控陣天氣雷達協同組網全覆蓋。南昌氣象監測站網密度從15.7千米加密至6.1千米,覆蓋全市80個典型易澇點。

報導稱,增發國債氣象專案落地應用,海量監測數據即時匯聚,化作洞悉風雲的預報智慧——

以科技賦能提升計算效率。四川首創省級「天擎」節點GPU算力融合應用,將1公里解析度降水融合分析耗時從2.4分鐘縮短至0.9分鐘;山西強化數據處理能力,構建「天擎」氣象大數據雲平臺山西節點,數據服務時效提升至0.16秒。

聚焦流域氣象服務,河南省氣象局打造黃河流域洪旱防禦氣象智慧支撐系統,融合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數據,實現流域雨水情即時監測和洪水、乾旱等災害自動識別報警。

提升預報準確率,山東氣象部門新建無縫隙智慧數位預報業務體系,實現臨近預報10分鐘更新,短時預報1小時更新,2024年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92.25%。

增發國債氣象專案落地應用,更多民生領域受惠——

吉林完成617套自動氣象站升級改造,全省氣象觀測站水準間距提升至10.37千米,核心農區達500米,實現墒情、氣溫、降水等要素「分鐘級」採集。安徽氣象部門在阜陽等16市建設65套高標準農田氣象監測站實現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等智慧識別。

交通運輸快捷高效。福建氣象部門今年3月4日鎖定降水間隔23分鐘黃金視窗期,助力中國民用航空廈門空中交通管理站成功指揮降落航班5架次、備降2架次,節約航班備降成本約50萬元。廣西702個常規自動氣象站反覆運算升級,助力北潿航線通航時間延長13小時,增加當地旅遊收入約390萬元。

能源生產向綠向新。在甘肅騰格裡沙漠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千萬瓩級風電場風功率預報系統爲每颱風機生成個性化「體檢報告」。在風能資源豐富的新疆南疆地區,10套雷射測風雷達建成,爲風電專案評估提供即時觀測數據,更在大風災害監測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