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刻機落後美20年 美學者:這說法20年後可能沒什麼意義

外交部、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與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9日在臺北舉辦「2025 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探索供應鏈韌性與策略新局」論壇,會上聚集來自美日歐等專家學者討論當前半導體產業的挑戰與機會。記者黃雅慧/攝影

中美半導體先進製程的差距持續爲外界關注,特別近期高盛分析大陸光刻機落後美國二十年引起討論。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電機系教授黃漢森9日對本報表示,現在科技發展來到一個轉折點(Inflection point),過去四、五十年都是大元件縮成小元件,縮小技術主要靠光刻機,但接下來關注的技術會是異質整合,還有新材料、新元件等。從長遠角度看,「現在稱落後,對二、三十年後可能沒什麼意義」。

外交部、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與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9日在臺北舉辦「2025 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探索供應鏈韌性與策略新局」論壇,會上聚集來自美日歐等專家學者討論當前半導體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黃漢森同時也是《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臺中全球半導體安全》共同作者,他表示,現在正處於科技發展十字路口,以前受到關注的2D,未來十年不見得成功,未來還有3D堆疊、小晶片、先進封裝等,掌握到商業模式才能成功;他指出,過去重視無晶圓廠(Fabless),現在也改變,反而地點要更接近晶圓廠,兩者關係緊密。以前設計者有話語權,現在生產者更加重要。

黃漢森會後受訪稱,下一代技術如果從二、三十年長遠角度看,科技發展不會再只有縮小的技術,可能還有很多不同技術更重要。如果有其他技術,那個焦點就不一樣。國際政治形勢通常注重短期,但看全球科技佈局時間要拉長,以後二、三十年的全球科技佈局跟現在很不一樣。

至於一段時間以來對摩爾定律的討論,黃漢森說,對於摩爾定律有幾個解釋:一個是經濟方面,因爲元件縮小,所以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是代表技術發展,如果從後者來看,技術發展一定會有,因爲由需求帶動,如果理解是後者,摩爾定律會繼續發展,但如果是元件縮小,他認爲不會,「因爲現在(元件)已經縮的很小了」。

而「信任」是論壇中衆多講者提及要有合作的關鍵。黃漢森指出,要有強大半導體業要取決信任。北海道大學工學研究院教授、《半導體地緣政治學》作者太田泰彥指出,供應鏈夥伴之間也要有信任。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IDE-JETRO)資深主任研究員豬俁哲史表示,臺日是經濟上好夥伴,他強調臺日兩個經濟體可以是地緣經濟好夥伴。如果是地緣政治,就需要更多戰略思考,風險管理本質不同。他建議應該用軍事安全傳統威懾理論,用懲罰、制止,展現報復能力,防止攻擊發生等思維來思考經濟領域上的安全議題。

外交部、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與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9日在臺北舉辦「2025 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探索供應鏈韌性與策略新局」論壇,會上聚集來自美日歐等專家學者討論當前半導體產業的挑戰與機會。記者黃雅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