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待修 憂彩繪爭議連累招標
鹿港龍山寺遇大雨常有漏水沿柱子滲下。記者林敬家/攝影
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因漏水、木構件腐朽須修繕,「檢修暨再利用工程」今年已兩度招標,第一次6月流標,第二次預計8月14日開標。寺方憂心2022年彩繪修復引發的爭議,恐影響投標意願,修復工程再度延宕。
鹿港龍山寺古蹟修復歷經波折,2022年進行彩繪修復,五門殿虎邊「夔龍窗」的色彩被批過於鮮豔、鯉魚神情「死氣沈沈」,引發文史人士質疑「死氣沈沈如何跳龍門?」工程因此喊卡。
去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承包廠商雲林科技大學解約,文資局說,目前透過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進行履約爭議調解,待調解完成後纔會辦理驗收結算,其餘未完成項目將分區續辦並召開說明會。
檢修工程除補強木結構漏水、腐朽、變形,必要時將抽樑換柱方式,並改善消防水電系統,耐震係數由5級提升至法規要求的6級。文化資產局指出,第一次招標因未達法定家數流標,第二次招標則於7月23日公告,預定8月14日開標。
鹿港龍山寺總幹事黃美美表示,近兩個月豪大雨讓廟埕積水,雨水沿柱滲下,加上寺廟逾10年未全面檢修,屋頂及高處結構難憑肉眼判斷狀況。暑假期間,文資局委託專業團隊調查損壞位置與狀況,她擔心彩繪爭議影響修復工程投標意願。
臺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蕭文傑指出,古蹟修復應先處理結構補強再彩繪較合理,文資局應積極邀標並承擔監督責任;彩繪爭議確實可能讓傳統匠師卻步,官方應協助整合團隊,避免將責任完全推給第一線匠師。
蕭文傑指出,古蹟維護有「最小干預性」原則,許多寺廟追求「金光閃閃」外觀,文資建築是公共文化資產,修復須建立在地方文史意見與多方資料佐證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