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AI巨頭資本開支龐大 市場尋找周邊機遇
四巨頭的強勁盈利能力及現金流也是支持資本開支的因素之一。不過我們留意到在2023年後,資本開支急增升,現時四巨頭的自由現金流大致處於疫情前水平。估值上,四巨頭的歷史及預期本益比也低於2000年代,科網股爆破前的科技股的50~60倍本益比。現時四巨頭的經營模式更爲成熟,這一點也是和2000年代的科企不一樣。
過去一年,四巨頭的盈利增長平均達到34%,高於那指100及標普500等權重指數,本益比不低,但盈利增長率足以支持高估值。相反那指100及標普500等權重指數的盈利增長較低,即使估值較低,比較之下也非便宜。
觀察資訊機構對未來12個月的預估,也可得出相近的結論,在四巨頭的增長預期下,估值相對吸引,但對整體美股盈利增長並不樂觀。我們對整體美股評價維持中性。
美國巨企盈利能力強勁,增長潛力高,但優勢僅限少數公司,因而集中風險高,高增長預期也較難滿足,我們認爲分散仍然重要。隨着美國進入降息週期,我們預期美元轉弱將繼續支持資金流入非美市場。同時亞洲區的科技產業除了軟體應用層面外,也涉及原部件生產者,在整個AI產業上有較全面的佈局。
近期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在政策支持及技術創新方面均迎來關鍵突破。
在政策方面,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六大重點:科技與基礎研究、產業生態與應用推廣、消費升級與場景創新、民生服務與社會治理、安全可控與風險防範、全球協同與開放合作。 直到2030年中國AI產業的目標,料將突破兆元規模。要達成長遠目標,政策上的發展規劃,預計到2025年形成若干國產大模型與專用算力晶片產品,到2027年實現關鍵技術國際先進水平,2030年全面實現智慧化社會治理與深度產業融合。整體上,中央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提升至國家重點部署計劃當中,後續仍有不少機會納入到「十五五」規劃當中。
其次,目前大模型與國產算力快速突破,且AI在製造、醫療、金融、交通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已顯著提升效率與價值。在DeepSeek公佈開源模型後,明顯激發了中國人工智慧的技術競賽,國內科技龍頭至今仍在不斷更新旗下模型,提升效能。另外,在晶片上亦逐漸展露頭角,自研AI晶片,盡力減輕外部依賴性。
隨着技術發展,中國大陸科企龍頭,正逐步與海外知名AI公司合作,而近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輝達與阿里雲在物理AI領域的深度合作。惠及於此,市場對於中國AI發展能力得到了認可,推動了近期中港市場的AI浪潮,未來中國投資主題料將圍繞AI爲重點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