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對美轉向威懾 臺應加強軟國防

(圖/新華社)

9日中國大陸國防部長董軍與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斯視訊通話,各自表明立場。這是好事。在美中激烈競爭情況下,直接通話能強化溝通,有助於維持臺海與南海和平。尤其是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後。

爲何九三閱兵重要?因爲透過閱兵,中國軍事戰略已正式從「備戰」轉爲「威懾」。差別在哪裡?備戰要隱藏實力,戰時纔有出敵不意的效果。典型例子就是中國軍售巴基斯坦的霹靂-15飛彈,對外宣稱射程150公里,實際上巴軍戰機卻是在180公里外發射擊落印度戰機。印度誤判安全距離吃了大虧。

中國在1993年將軍事戰略目標訂爲「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重視保密,作爲殺手鐗的高科技武器不會輕易讓外界知道。但這次九三閱兵卻刻意的大量展示,就是要顯示解放軍戰力強大,已今非昔比。這滿足威懾戰略的第一個要件:實力。

威懾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軍事實力足夠,是合理的戰略躍升。解放軍戰力是否超越美軍各方有不同解析,但中國自己似乎信心滿滿。

中國如果改採威懾戰略,就必須滿足威懾的第二個要件:必然報復的可信度。預判解放軍對侵犯其主權的行動,例如美國軍艦在南海中國島嶼12浬內的「自由航行」,將採取更強硬的態度來建立其可信度。美中軍事衝突的機率將增加,因爲美國也是採取威懾戰略。

因此,這顯示威懾戰略的第三個要件:溝通,是多麼重要。而董軍與赫格塞斯的通話就是溝通,各自了解對方因實力變化而調整的底線,以避免誤判。

臺灣軍事戰略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也是種威懾戰略:讓入侵軍付出高昂代價,以嚇阻對方不願或不敢動手。但隨着兩岸實力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威懾是否有效?恐怕需重估。臺灣即便部署滿滿飛彈,能有效應對無人機、無人艇及戰鬥機器人嗎?

臺灣多年來過於重視「硬國防」,試圖以強大軍備避免假想敵入侵。但這種訴求「能力」的概念已不適合兩岸愈益擴大的實力差距。訴求「意願」,也就是消除敵意的「軟國防」,必須有更多考慮。8日賴總統接受媒體專訪表示:「兩岸一定要對話,用對話取代對抗,用交流取代圍堵」,就是非常有意義的轉變。

然而,關鍵不是說什麼,而是做什麼。不能一方面說已對北京遞出橄欖枝,二方面說誰敢去參觀九三閱兵就辦誰。賴政府如真有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首先陸委會就要改掉「講狠話」的壞習慣。中美防長對話意味雙方都想避免衝突。臺灣也有責任,無須放棄「硬國防」,但應更重視「軟國防」,纔是兩岸共同維持臺海和平的更佳途徑。(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