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電動卡車進軍海外市場 外媒分析前景
陸制電動卡車進軍海外市場,最大挑戰:許多國家電力基礎設施不如中國。(示意圖:shutterstock)
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經歷「洗牌」的當下,中國製造正瞄準海外市場,積極「走出去」。據觀察者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9月24日報導,中國最大電動卡車製造商三一集團表示,將大幅擴展海外市場版圖,力爭到2030年實現一半銷售額來自海外市場,向海外傳統重卡產業發起挑戰。此外,比亞迪和北汽福田等中國車企也早已將卡車運往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和墨西哥等國銷售,並積極尋求在海外建設組裝工廠。
「我們已經看到海外市場的快速發展。」不過,三一集團重卡事業部董事長樑林河也補充說,在海外市場推廣電動卡車首先要克服的最大挑戰是,許多國家電力基礎設施落後於中國。
三一集團於2021年正式進軍電動卡車領域,在該業務上累計投入了約22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大陸國內拿下16%的市場份額。2025年,預計電動卡車全年銷量可以達到3萬輛,其中大部分在中國銷售。
電動卡車在中國已越來越普及。中國第一商用車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柴油卡車銷量佔比已跌至51%,2023年同期這一比例爲75%。與此同時,電動卡車的滲透率已從兩年前的4%飆升至24%。
《金融時報》分析指出,電池成本的急劇下降、續航能力的提升,加上中國政府爲卡車車隊提供的換車補貼,都助推中國電動卡車製造商迅速實現規模化。業內人士預測,三年內電動卡車將在中國佔據50%的市場比例。
在海外市場,中國工程機械巨頭們需要與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日本小松株式會社等在卡車業務上競爭。
據香港《南華早報》此前報導,比亞迪和北汽福田等中國車企也已將卡車運往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和墨西哥等國家銷售。面對美歐加徵關稅、設置貿易壁壘等舉措,中國製造商也開始通過在世界各地新建工廠來應對。
電動卡車製造商葦渡科技稱,他們自中國發家,現在正有意識地將業務擴展到多個國家,並於今年早些時候將總部遷至比利時。該公司正在法國北部建造一座工廠,並計劃2027年在美國開設一家新工廠。
今年6月,中國電動卡車製造商速豹科技發佈「2025–2030『雙軌賦能』全球化戰略升級計劃」,通過與全球整車廠商合作,提供電動重卡解決方案。該公司與奧地利重工企業Steyr Automotive簽署聯合開發協議,藉助對方在歐洲的當地產能,實現車型本土化落地。
三一集團在南非建立的工廠今年已投產,正在爲巴西工廠選址,歐洲市場也已落地開售。作爲進軍歐洲市場計劃的一部分,該集團還正與其2012年收購的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商討新的合作。
《金融時報》報導稱,爲避免傾銷爭議,中國電動卡車的海外銷售策略與其他領先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類似,將提高其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售價,此舉同時也能保證利潤率。
樑林河解釋說,提高海外市場售價是爲了避免被有心人扣上「傾銷」的帽子,「否則有人可能會說我們在傾銷,從而招致一些制裁」。
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的克里斯托弗·多爾曼(Christopher Doleman)表示,中國電動卡車正在走與電動車類似的路徑: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轉向以出口爲核心的增長模式,以充分利用產能並保持盈利,中國電動卡車行業瞄準的目標市場是所有已着手減少對石油和柴油依賴的國家。
美國彭博社24日指出,今年全球重型和中型卡車銷量中約有4%爲電動車型,但一些歐洲國家的電動卡車銷量佔比可能更高。歐洲爲卡車設定的碳排放目標將於2025年生效,這將顯著推高電動卡車的採用率。
不過,標普全球汽車(S&P Global Mobility)分析師凱茜·劉(Cassie Liu)認爲,電動重卡高昂的購置成本,對以個體車主爲主的運輸市場來說仍構成門檻。她的團隊預測,柴油卡車至少在2032年前仍將保持主導地位。
彭博社分析稱,雖然因爲嚴苛的作業週期、微薄的利潤和不確定性等原因,導致電動卡車的採用率比乘用汽車晚了5年左右,但許多問題正逐漸通過更物美價廉的電池、更完備的充電基礎設施、車隊運營經驗的不斷積累等方式得到解決。
這與樑林河的判斷一致。他表示,隨着行業加速整合,個體車主將逐步被併入大型車隊,電動化轉型不可逆轉。
樑林河還透露,三一集團每年將約8%的營收投入至電池生產、中國各地的太陽能換電充電網絡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上,「這是我們的核心技術,包括美國在內的海外合作伙伴都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