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長期特別國債 第三批入市
大陸擴大財政赤字、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近日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圖/中新社
2025年實施「超長期特別國債」內容概要
大陸2024年底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25年貨幣政策定調爲「適度寬鬆」,強調擴大財政赤字、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近日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大陸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吳蓋25日表示,第三批人民幣670億元(下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已覈撥至各地,剩餘資金則將於10月下達,顯示官方按計劃推進擴張性財政政策。
綜合陸媒報導,吳蓋指出,今年1月與4月,大陸財政部已分別下達兩批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合計達1,620億元。加上此次第三批,累計來到2,290億元。這些資金主要依據各地2025年建設需求,由財政部會同發改委進行測算與分配,預計第四批資金最快將於10月釋出。
此類國債期限爲30年期以上,專項用於支持科技創新、能源轉型等中長期戰略任務。
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2025年要「擴大財政赤字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強調「要在不納入赤字率計算的前提下,集中力量辦大事」。今年3月大陸全國人大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正式確認2025年將發行1.3兆元的超長期國債,作爲對應總體經濟壓力與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延伸工具。
報導稱,分析指出,面對內部消費疲軟與地方財政壓力,透過發行超長期國債不僅可替代傳統赤字擴張路徑,也有助於穩定投資與創新動能。不過,這類國債無法納入赤字計算,未來監管透明度,將備受外界關注。
此外,大陸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龍生在記者會上指出,今年上半年大陸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爲11兆5,566億元,年減0.3%。其中,稅收收入9兆2,91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2%;非稅收入則爲2兆2,651億元,年增3.7%。唐龍生表示,非稅收入增長仍有支撐力道,但增幅較第一季下滑5.1個百分點,反映基層財政壓力仍在。
唐龍生指出,上半年非稅收入中,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表現較爲亮眼,年增4.8%,主因是地方政府透過多元管道盤活資產。而罰沒收入則呈現下滑態勢,年減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