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不再是首選?美商會:美歐企業對陸投資持謹慎態度

中美地緣政治緊張,美商會:美歐企業對陸投資持謹慎態度。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法國廣播電臺引述香港《南華早報》7月14日報導,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Eric Zheng)表示,在艱難的商業環境中,外國公司在華投資必須謹慎行事,因爲他們面臨着來自本土創新型企業日益激烈的競爭。由於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貿易關稅擔憂加劇以及國內消費的放緩,一些外國企業對中國大陸投資仍持謹慎態度。現在說「我想在中國投資」不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鄭藝以中國汽車行業,特別是頂級電動汽車製造生比亞迪爲例表示,「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必須更加挑剔。中國國內的競爭非常激烈。我們在中國有主要競爭對手,他們表現非常出色,競爭力很強,而且創新能力很強。」

鄭藝的警告是在北京希望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FDI)迴歸之際發出的。中國政府去年年底發佈了24條經濟改善指導方針,其中包括保證加強生物技術產業的研發、加快跨境數據流動、促進投資、發放商務簽證和爲外商提供稅收優惠。

在旅遊業低迷和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中國一直在放寬外國人入境簽證,作爲吸引遊客的魅力攻勢的一部分。自去年12月以來,更多國家被納入免簽入境名單;最近,紐西蘭和澳州公民獲得了免籤待遇。

然而,由於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貿易關稅擔憂加劇以及國內消費的放緩,一些外國公司仍保持謹慎。鄭藝轉述,「我們的成員當然對宏觀經濟環境感到擔憂,但與此同時,他們仍然執著於中國。」

由於大陸國內需求疲軟和經濟放緩,1月至4月,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同比下降27.9%。由於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和失業率繼續給消費行爲蒙上陰影,中國6月份的消費價格增長略低於預期,延續了一年多來的疲軟態勢。

鄭藝說,「中國現在正進入一個不同的時代。它更加成熟,規模非常大,但指望它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是不現實的。企業需要適應這個新常態。」「現在說『我想在中國投資』已不再容易。其他國家和其他市場的增長速度更快,再加上中國國內的競爭,因此企業變得更加挑剔。」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延斯-埃斯克倫德(Jens Eskelund)也有同感。他說,投資者需要更多的保證,外國直接投資纔會增加。他認爲,「中國需要恢復人們對這個曾是投資首選之地的國家的信心和可靠性。」

報導引述歐盟商會的年度商業信心調查發現,將中國列爲當前和未來投資首選目的地的會員比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分別爲15%和12%。調查發現,企業正在將原本投向中國的投資轉向被認爲「更可預測、更可靠、更透明」的其他市場。

埃斯克倫德補充,儘管如此,中國仍然是一個「你必須參與」的大市場,一些老牌公司處於求生模式,而新公司則擔心經濟放緩。雖然中國政府宣佈的政策措施和簽證變化值得歡迎,這些措施必須得到徹底落實。

歐洲商會一半以上的會員表示,將在明年削減成本,其中四分之一計劃通過裁員來實現,這將進一步加大本已緊張的就業市場的壓力。

鄭藝認爲,隨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市場飽和,尤其是在新能源等領域,自然會出現一個整合期。「好的公司肯定會生存下來,我們會看到整合過程很快就會發生,就在未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