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攤不再平價

圖╱中新社

大陸路邊攤消費者結構變化

新聞提要■昔日大陸路邊攤經濟實惠,人民幣(下同)5元的蔥抓餅,或是8元一大碗的炒麪,不到10元就能享用一頓晚餐。但近年來有不少消費者發現,曾經以「高CP值」著稱的攤販,如今的產品售價卻愈來愈貴。

近日,大陸「路邊攤比店面還貴」的話題在社羣平臺再次引發網友熱議。2025年以來,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上,「路邊攤爲何愈來愈吃不起了」、「路邊攤爲啥愈來愈貴」等話題熱度一直不減,相關討論更是累積上千萬的觀看次數。

陸媒「餐飲老闆內參」報導,據第三方消費平臺數據顯示,近五年大陸路邊攤客單價累計上漲87%,遠超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的年均成長率。曾經人民幣(下同)3元的棉花糖現在賣30元,曾經6元一份的炒飯漲到15元,1元的烤香腸則漲到3元。

擺攤成本不斷攀升

針對路邊攤沒房租、沒裝潢、沒服務生,卻愈來愈貴一事,市場分析,一方面是擺攤成本不斷攀升,另一方面則是在市場激烈競爭下,攤商被迫提升品質。

近幾年,大陸「地攤經濟」蓬勃發展,夜市攤位費從早年的一個月幾十元,漲到現在動輒千元、甚至上萬元。例如,訥河市2025年早市攤位新規顯示,路邊攤報名餐飲麪食類需繳納保證金5,000元,加上場地使用費2,000元,其他攤位則繳納保證金3,000元,加上場地使用費1,000元。

海南的白沙門沙灘夜市,一個攤位入場費就要2.8萬元,還要繳納營收抽成21%,最後開業不到2年,就因爲攤商無力負擔成本而全面倒閉。

反觀近年來麥當勞、海底撈、蜜雪冰城等知名餐飲品牌,以及各大中高階星級飯店,紛紛加入擺攤的行列。憑藉強大的供應鏈優勢與品牌效應,這些品質更好、食材更安全,價格實惠的「連鎖品牌大軍」直接拉高路邊攤的檔次,在各方面打擊普通攤販。面對這樣的對手,傳統攤商若只依靠「便宜大碗」的粗放模式生存,已經行不通,因此個人攤商們也得進行全面的品質升級。

同時,在「網紅經濟」催化之下,也提高路邊攤的行銷成本。攤販的定位從過去的因應溫飽需求的「街頭餐廳」,逐漸轉向追求高利潤、打造個人品牌的「網紅創業」。攤販們爲了獲得流量,投入成本研發亮眼、新奇的產品,並付費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進行推廣,這些成本都需要高溢價來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過去幾年,目前路邊攤的消費族羣正發生巨大變化。隨着消費需求降級,愈來愈多的中產消費者、精緻小資消費者的注意力開始從「高檔」轉向「庶民生活」。原來被學生和中低消費客羣包圍的攤販,聚集更多的「商場客羣」,這些新客羣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攤販的價格上限。

「吃飽」不再是消費目的

在消費客羣變化下,消費需求對路邊攤的期待也從「吃飽」升級爲「體驗價值」。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年輕人在路邊攤的消費中,「發文打卡」的佔比爲38%,「嘗試網紅口味」的佔比達45%。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愈來愈走向「連鎖品牌大軍」的路邊攤,在價格體系上已開始出現明顯分化:提供獨特價值與優質體驗的業者,價格持續走高,至於主打「高CP值」的傳統攤販則以更親民的價格,薄利多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