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8·11匯改」10年 助人民幣躍升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大陸官方實施「8·11匯改」屆滿10年,從人民幣匯率彈性與國際化程度表現出人民幣市場化改革成效。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10年前的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8·11匯改),增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東方金城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家認爲,這十年來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彈性明顯增加,更好發揮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平衡的穩定作用,監管單位也引導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抵禦外部衝擊、守住金融安全底線。

據《證券日報》引述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也表示,「8·11匯改」以來,匯率彈性顯著增強,雙向波動成爲常態化。此次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擺脫單邊升貶值預期。匯率彈性增強避免了匯率超調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同時,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程度提升。人民幣匯率調整更貼近真實市場需求,能夠及時反映國內經濟基本面變化,受美元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減弱。

從最新情況看,今年5月人行發佈2025年第1季大陸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今年第1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強爲7.1688元,最弱爲7.1891元,57個交易日中28個交易日升值、29個交易日貶值。最大單日升值幅度爲0.26%,最大單日貶值幅度爲0.08%,凸顯人民幣對國際主要貨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浮動。

此外,經過「8·11匯改」也助力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王有鑫表示,匯改奠定了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基礎,推動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向「國際投資儲備貨幣」轉型。截至2024年末,人民幣已成爲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外匯衍生品市場同步擴容,遠期、期權等工具爲境外投資者提供了風險對衝手段,顯著提升了人民幣資產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