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星區檢察院:檢察官的 “暖心方案” 激活雙向救贖

2024年12月,一個冬日的午後,檢察官的電話響起。承辦法官語氣凝重:罪犯胡某身患尿毒症、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多種重大疾病,原本擬予保外就醫,但社區矯正機構的評估意見卻明確建議“不適用社區矯正”。胡某身體虛弱、離異獨居、家境困難,正深陷消極情緒之中,難以自拔。

面對這一棘手情況,檢察官迅速瞭解全部事實,並建議召開聽證會,從多維度尋找破解之道。在檢察院、司法局、派出所、司法所及社區居委會等多方參與的聽證會上,社區矯正機構堅持原評估意見。原來,胡某家中環境髒亂,其本人也情緒牴觸,多次表示“不如關進監獄”,拒不配合矯正工作。

兩邊各有道理,但檢察官相信,一定存在更合適、更溫暖的解決方案。“先把他當成需要幫助的孤寡病人,再考慮其社區矯正對象的身份。”檢察官提議,“可以依託社區矯正機構每月開展的公益活動,組織社矯人員上門爲胡某整理家居,從改善生活環境入手實施幫扶。”這一方案獲得認同,一場特殊的救助行動於是拉開序幕。

自胡某入矯以來,檢察機關持續關注、多次跟蹤走訪。檢察官不僅帶去米、油、肉、水果和牛奶等生活物資,更一次次鼓勵他積極治療、重建信心,並耐心勸導其遵守監管規定。針對後續幫扶,檢察機關進一步建議安排社區矯正對象輪流上門開展公益服務,並在集中教育時對參與幫扶者予以公開表揚。

這些建議很快落地。年輕的社區矯正對象定期爲胡某打掃房屋,昔日雜亂的家變得明亮整潔。更令人感動的是,愛心在羣體中無聲傳遞:有條件的矯正對象自發捐贈物資,“你送米、我送油,他送雞蛋和水果”逐漸成爲常態。參與幫扶的社矯人員感慨:“這樣的公益勞動和教育幫扶意義非凡,幫助別人,我們也找到了奉獻的價值。”

溫暖如細雨滋潤心田。半年過去,胡某彷彿變了一個人,生活也逐漸走上正軌。再次走訪時,總能看到他臉上真摯的笑容。曾經消極頹廢的言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動打卡報到、自覺服從管理的積極態度,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這場持續半年的溫情幫扶,不僅爲胡某解決了實際困難,也讓其他社區矯正對象在奉獻中重塑自我、實現社會價值。正如參與者所言,此舉真正實現了“教育一人、挽救一人、溫暖一片”的效果。當司法溫度融入幫扶細節,當社會責任在互助中生根發芽,這份來自社區矯正工作的溫暖力量,正爲轄區的和諧穩定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通訊員 肖婷 歐陽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