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勤儉再任大會發言人,迴應中美關係、人工智能等13個熱點問題

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本次大會的首場新聞發佈會。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婁勤儉第二次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大會發言人,就大會議程和人大相關工作回答中外媒體提問。

婁勤儉介紹了本次大會議程、新聞發佈工作安排以及有關立法議程的情況。在一個半小時的新聞發佈會上,婁勤儉回答了中外媒體提出的13個問題,涉及中美關係、人工智能、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國防預算等多個熱點話題。

大會期間將舉行外交、經濟、民生3場主題記者會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3月5日上午召開,11日下午閉幕,會期7天,共安排三次全體會議。

本次大會共有七項議程:第一項,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第二項,審查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第三項,審查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第四項,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議案;第五項,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六項,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第七項,審議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會議期間將舉行3場記者會,請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分別就外交、經濟、民生主題回答記者的提問。每次全體會議前將安排“代表通道”,介紹履職情況,反映代表心聲;全體會議後將安排“部長通道”,解讀政策措施,迴應社會關切。

就本次會議的立法議程,婁勤儉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代表法修正草案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兩個聯繫”制度機制,支持和保障代表當好黨和國家聯繫人民羣衆的橋樑。

談民營經濟促進法、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等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工作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婁勤儉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介紹了這項立法工作的進展。

去年12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上個月又進行了再次審議。一審後,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佈,徵求社會公衆意見;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還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聽取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方面意見。

婁勤儉表示,草案第一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兩個健康”寫入法律,把黨中央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舉措上升爲法律規範,對於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提振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經濟的發展受到各方關注。在回答媒體有關提問時,婁勤儉介紹,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30萬億元、實現了5%增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他表示,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繼續通過立法、監督等方面工作,爲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法治保障。

婁勤儉還回應了有關媒體對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批准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一事的提問。

他介紹,截至去年年底,2024年2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已全部發行完畢,大部分地區已完成置換。2025年2萬億元置換債券發行相關工作已經啓動。這有效防範化解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力保障了地方財政平穩運行,支持推動了高質量發展。

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在新聞發佈會上就我國國防預算進行提問。婁勤儉回答:“關於今年國防費打算支出多少,大會開幕後才能公佈。但我可以跟你分享的是,中國國防費從2016年起連續9年保持了個位數增長,國防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多年維持在1.5%以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婁勤儉表示,和平是需要實力來守護的。一個擁有強大國防的中國,才能更好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更好履行大國國際責任義務、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回答兩家美國媒體提問,談中美關係、人工智能

新聞發佈會上,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記者提出了有關DeepSeek公司及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問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就關稅問題提問。

談到人工智能,婁勤儉說,DeepSeek公司取得的重大進展,代表着一批中國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崛起,由中青年組成的主創團隊正在挑起中國科技事業進步的大梁,值得點贊。

同時,他也提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伴隨一系列難以預知的風險挑戰,在安全、社會治理、道德倫理等方面帶來衆多新課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風險防範。

婁勤儉表示,中國依法保護數據隱私和安全,同時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反對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推動彌合科技鴻溝,避免科技創新成爲“富國和富人的遊戲”。中方願同世界各國一道,繼續爲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增進各國人民福祉而努力。

對於中美關係的話題,婁勤儉表示,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建交46年來,中美貿易額增長了200多倍,雙向投資存量大約2500億美元,不僅爲各自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力促進了全球經濟發展。

對於美方單邊加徵關稅的做法,婁勤儉表示,這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干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通過平等磋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中方也願同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攜手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談全國人大對外交往:服務好國家外交大局

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婁勤儉還回答了不少外交領域以及人大對外交往方面的問題。

談到中歐關係,婁勤儉說,2025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50年的事實一再證明,中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也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夥伴。他表示,中歐經貿關係總體平穩發展,經貿合作不僅促進了雙方經濟發展,也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經濟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中歐在許多領域的合作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

在談到與全球南方國家團結合作方面的問題時,婁勤儉表示,全球南方國家過去20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全球南方羣體性崛起,是世界大變局的鮮明標誌。作爲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始終同全球南方同呼吸、共命運,始終是南南合作的參與者、引領者。

婁勤儉表示,當前,世界和平與發展依然面臨嚴峻挑戰。中國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快落實三大全球倡議。全國人大願同全球南方其他國家的立法機構加強傳統友好關係,廣泛深入開展交流合作,爲促進全球南方聯合自強提供法治保障。

就全國人大對外交往情況,他介紹,目前,全國人大與190個國家的議會保持着聯繫交往,建有26個對外交流機制、143個對外雙邊友好小組,是各國議會聯盟等20多個多邊議會組織的成員、觀察員。

“全國人大將進一步發揮立法機構對外交往的獨特優勢,服務好國家外交大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徵程上譜寫人大對外交往的新篇章。”婁勤儉說。

■鏈接

婁勤儉再次以“大會發言人”身份亮相

本次新聞發佈會,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婁勤儉第二次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言人身份亮相。

公開簡歷顯示,婁勤儉出生於1956年12月。他曾任工信部副部長,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陝西省委副書記、省長,陝西省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等職。

發言人制度由法律規定,每任發言人由大會主席團會議表決。首任大會發言人要追溯到1983年。當年,爲使國際社會更好地瞭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及成就,瞭解中國人大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情況,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召開前舉行了全國人代會歷史上的首次新聞發佈會,曾濤成爲首任發言人。

從六屆人大一次會議起,發言人制度被延續下來。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將全國人代會新聞發佈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議事規則明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舉行新聞發佈會、記者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設發言人。表決指定大會發言人,通常是在大會主席團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經預備會議選舉產生的大會主席團的第一次會議要推選常務主席,表決大會副秘書長和大會發言人。

202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發言人制度又有發展。2020年5月,在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前夕,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業遂介紹有關工作時說,“爲積極迴應媒體記者和社會的關切,各代表團今年將設立新聞發言人,及時發佈本團重要信息,代表團的新聞聯絡員將積極協助中外記者聯繫採訪。”

當年,全國人大議事規則修正草案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明確“代表團可以根據需要設發言人”。

截至目前,先後擔任過大會發言人的有十人,分別是:曾濤、姚廣、周覺、曾建徽、姜恩柱、李肇星、傅瑩、張業遂、王超和現任大會發言人婁勤儉。

從第九屆全國人大開始,大會發言人多由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曾建徽、姜恩柱、李肇星、傅瑩、張業遂五位發言人同時也都是當屆全國人大的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京報記者 吳爲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