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駁「中共同路人」:和平不是投降 而是建構韌性
龍應臺在「臺北和平論壇」開場致詞,強調兵推備戰絕對重要,但也必須要有「和平推」,設法爲危機降溫,延後戰爭,拉近和平。記者蘇健忠/攝影
龍應臺基金會今天在臺北舉行「2025臺北國際和平論壇」,基金會董事長龍應臺先前在聯合報投書「爲什麼今天我們要談和平」,引發不小回響,也包括不少人質疑這種說法是投降派、與中共唱和。龍應臺今天在論壇開幕時說,沒有國防就沒有生存機會,備戰的「兵推」絕對重要;然而光是備戰的兵推不夠,還需要「和平推」,也就是「危機降溫演習」,設法避免狀況惡化到不可收拾,「不要再說我是中共同路人了」。
龍應臺強調,和平推不是幻想「相親相愛」,或是「簽訂協議」之類的政治主張,它與兵推一樣嚴肅,但模擬的是社會韌性與柔性力量。
她表示,美國和平研究所過去長年進行這種工作,曾到韓國邀集外交軍事學者進行推演,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模擬在衝突時如何停火談判、開設人道走廊、安排災難救援等行爲。這種在劍拔弩張之下演練和平的努力,在伊拉克阿富汗都派上用場。日本政府在2022、2023年都作過「臺灣有事模擬」,想定是灰色地帶事件,例如漁船衝突、巡邏艦碰撞等;此時如何協調,避免開火?如果發聲「臺灣緊急狀態」,日本的國安會議要如何迴應?如何與美方協調?總之,事件發生時,如何做政策選擇,對外做和平溝通?
龍應臺說,回到兩岸問題,假設雙方戰機擦撞墜海,飛行員傷亡,可以想見彼此的民情都會極度激憤,這時政治人物就被考驗,要做什麼來降溫?外交部、陸委會、總統,這時該說什麼做什麼,同時安撫各方情緒?「如果第一天的處理是錯誤,第七天就可能是戰爭爆發」。這些模擬演練,就是自己主張「和平推」的內容。
她表示,外界常說2027年是臺海最危險的時刻,那麼臺灣還有18個月,應該做的是強化社會韌性,並且進行善意工程。前者來說,例如能源、糧食、水資源的問題,如何強化準備與儲備?如何提升糧食自主率?如何啓動國際支援?同樣重要的是心理防衛,如果社會心理崩潰了,可能比電網崩潰還嚴重。和平推是大戰略,一個能夠自立自救的社會,纔不容易被脅迫。
至於善意工程方面,龍應臺強調,即使再極權的國家,政府與人民之間也不能完全畫上等號,兩者不是鐵板一塊。在兩岸主權爭執之外,臺灣能否贏得大陸民心?讓對方瞭解臺灣人歷史情感?不要抱持惡意與敵意?這是做得到的。在國際形象方面,如果國際媒體提到臺灣,永遠只是「最危險的地方」、「買武器」,這種印象在真正危難來時,並不會幫到臺灣。反之,可能有幫助的是,臺灣表現創意、在人道救援等方面,願意付出愛心能力。
龍應臺也舉例,這兩天英王查理三世接待來訪的美國總統川普,儘量滿足其虛榮心,讓其對英國產生好印象,這是「魅力工程」。回到臺灣,社會文化裡面有什麼柔美、吸引人的元素?必須將溫柔力量發揮到極大,讓國際社會、大陸社會去喜歡、去尊重臺灣。
她的結語指出,沒有和平就沒有永續,沒有和平也不必談民主。兵推讓大家知道如何打仗自衛,非常重要,但如果只知兵推,就等於認定劇本只有一種結局。需要演練另一種可能,讓危機的溫度降低,延後戰爭,拉近和平,避免成爲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