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象共舞”將爲“印度製造”帶來更多機遇
編者按:隨着中印正式討論恢復直航等消息傳出,兩國關係改善的正向勢能加速積聚。在繼續推動“印度製造”的迫切願望下,新德里更應抓住對華合作的“機遇窗口”。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此展開討論。藍建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錢 峰: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宗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續推“印度製造”,真正機遇在哪藍建學在批准新的專項“生產關聯激勵(PLI)”計劃以大力推動本土電子製造業發展之後,新德里繼續推動“印度製造”變得清晰起來。事實上,早在1991年印度開啓經濟自由化改革,製造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發展就被提上議程。不過,由於短期內無法解決物流運輸、能源電力、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印度政府當時選擇對基礎設施依賴不高的科技外包服務業作爲突破口,相關行業隨即蓬勃發展。據印度官方和國際機構統計,1991—2024年間,服務業佔印度GDP比重的平均值大致在50%—60%之間。與之相比,儘管印度政府同時推動製造業發展升級,但因爲經濟結構失衡和全球競爭劣勢等,印度製造業發展長期低迷。1991—2024年,製造業佔印度GDP的比重在12.8%—17%之間徘徊。2004—2008年,印度製造業發展一度呈現良好勢頭,年均增長8%,GDP佔比接近18%,汽車零部件、製藥行業發展尤其迅速。但2010年後,印度製造業再陷低谷,GDP佔比在13%—15%之間徘徊。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後推出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將製造業佔比提升至25%,將印度打造成能與中國媲美且具有競爭力的全球製造業中心。作爲“印度製造”的旗艦項目,莫迪政府2020年推出“生產關聯激勵”計劃,旨在通過產業政策和專項資金扶持,推動電信、汽車、光伏產品、無人機、半導體、家電等14個領域的製造業企業擴大在印度國內的生產規模。但到2024年,“印度製造”戰略實施10週年、“生產關聯激勵”計劃實施4年後,一些西方媒體根據印度政府文件報道說,PLI效果未達預期,不少參與企業遲遲沒有開工。印度商工部證實,截至2024年10月,PLI計劃相關企業僅完成1519.3億美元產值,僅佔目標值的37%,補貼發放不足原計劃的8%。2024年印度大選前夕,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承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再提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強國”的目標。基於對前一階段相關生產領域擴大生產規模能力和效果的總結,印度新推出的政策聚焦更具發展潛力的製造業領域,着重推動本土電子製造業發展。有分析說,印方新的政策更有針對性,一是基於市場需求。印度電子製造業長期存在較大供需缺口,僅國內市場需求就超千億美元,加上出口,供需缺口可能接近1500億美元。二是基於成效評估。雖然整體情況難以令人滿意,但前一階段PLI在電子產品製造領域取得一定成績,過去4年印度國內電子產品製造能力持續提升,相關領域出口連創新高。縱觀印度製造業3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可知,印度政府確實希望力推製造業發展,但面臨的障礙和掣肘不少。基於這樣的現實,印度政府這次選擇放緩步伐、壓縮規模、聚焦重點,不再全領域鋪開,而是分領域推進,根據企業發展狀況和行業需求進行擴展。當然,要想給製造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印度政府還需解決基礎設施、營商環境、供應鏈脆弱、貿易政策穩定性等其他一些方面的問題。當前,中國正處於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型升級的歷史性階段。中印總體上位於全球製造業價值鏈的不同位置,可以形成梯度不同的製造業發展夥伴關係。近段時間,印媒多次報道印度政府考慮放鬆針對中國的投資限制,比如放寬2020年實施的“三號通告”,允許中印企業組建合資公司,鬆綁要求自華進口商品獲得印度標準局和質量控制令審批等規定。但到目前爲止,印度政府仍未作出足夠多的實質性改變。雖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在世界範圍內沉渣泛起,但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水平開放,印度應該主動抓住對華合作的“機遇窗口”,推動兩國務實合作落地見效,造福兩國民衆。難避美國關稅衝擊錢 峰以“生產關聯激勵(PLI)”計劃爲核心,莫迪政府提出的“印度製造”計劃試圖通過提升製造業佔比、吸引外資和優化產業結構,將印度打造成爲全球製造業中心。在新德里的政策設想中,“印度製造”是印度經濟轉型的核心抓手。客觀來看,這項計劃整體效果未達預期,但在部分領域仍有突破。在PLI計劃推動下,印度手機制造業吸引了蘋果、三星、富士康等巨頭投資設廠,現已成爲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國,初步形成產業集羣效應,而且帶動電子產品出口在2024年增長35.1%,達到35.8億美元,貢獻了印度製造業出口增量的40%。PLI計劃也爲印度製藥行業注入增長動能,推動印度從“世界藥房”向“創新高地”轉型,產業鏈本土化有所加速,原料藥國產化成效初顯。2024年,印度藥品和醫藥技術出口額躍升至全球第四位,仿製藥佔據全球市場約20%的份額。在國防軍工領域,2023年,印度國防企業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盧比(約合117.1億美元),同比增長12%,對外出口實現突破,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貢獻顯著。與此同時,印度在國際上長期受到詬病的營商環境有所改善,部分地方邦營商便利度排名提升。世界銀行《2024年營商環境報告》將印度排名提升至第63位,十年前僅爲第142位。而受印度平均年齡28歲帶來的“人口紅利”以及14億多人口的巨大消費潛力吸引,全球和本土企業不同程度地保持對印度製造業的投資意向。當然,這些行業取得的進展與“印度製造”的核心目標差距依然較大。“印度製造”當下的境遇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比如,政策設計追求“全行業開花”,卻忽視了不同產業各自獨特的特性。PLI計劃對電信、紡織、醫療器械、食品等14個行業進行補貼,這種方式分散了資源,導致對重點領域支持不足,無法精準助力產業發展。再如,基礎設施“拖後腿”和物流成本高企,對企業生產效率構成明顯制約,加之長期以服務業爲主要導向的經濟結構讓勞動力技能錯配,職業教育體系相對滯後,導致熟練技工缺乏,女性勞動參與率偏低,難以有效支撐高端製造的人力資源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印度製造”面臨的國際競爭與地緣風險明顯增大,不確定性增多。一方面,印度之前不斷強化與美歐的合作關係,試圖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將自己定位爲“可信賴夥伴”。但美國政府“對等關稅”計劃對印度加徵26%高額關稅,這將不可避免地衝擊依賴美國市場的手機、製藥、電子等關鍵行業,推高印度製成品的生產和出口成本,壓縮利潤空間。一些原本期望擴大在印投資的跨國企業,或將被迫延期並重新考慮投資項目。另一方面,孟加拉國、印尼、越南、墨西哥等一些南亞、東南亞和拉美國家因更優的區位便利、優惠政策和成本優勢,不僅分流本可能投向印度的外資,而且還加大了“印度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壓力。莫迪政府“印度製造”政策是理想和現實的碰撞與探索,其中既有年輕人口與市場潛力的“天賦”,又受制於經濟結構和內外發展環境的“禁錮”。對於一心想成爲世界大國的印度而言,“印度製造”當前遭遇的挫折或許並非終點,而是可能成爲其調整和優化製造業政策的“覺醒時刻”。近期,印度推出聚焦電子製造業的專項“生產關聯激勵”計劃,意在通過分領域扶持、簡化流程等策略重振製造業信心。如果印度能夠專心聚焦自身產業優勢、補齊基建與人力短板、繼續推動系統性改革,未來仍有機會在經濟全球化變局中贏得應有的一席之地。改善對華關係步子可更大些劉宗義據印度民航部官員透露,印中相關部門近期已就恢復直航客運服務舉行了一輪會談。雖然尚未確定恢復直航具體日期,但不少媒體認爲,這符合中印關係緩和改善的總體趨勢。自去年10月就邊境巡邏問題達成協議以來,兩國關係不斷改善。印度總理莫迪以及其他印方高官多次表態,希望儘快推動印中兩國雙邊關係早日回到健康、穩定、可預期的軌道。印方這些與中方相向而行的表態,基於國際形勢的複雜變化以及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尤其有利於繼續發力推動“印度製造”的目標。顯然,儘快與中方商定恢復直航、放寬對華投資限制、便利對華簽證流程等,將有助於印度解決阻礙國內製造業發展的因素,並在應對美國“對等關稅”衝擊方面更加從容。早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自由化改革伊始,印度政府就有了加快製造業發展的想法。到了21世紀初期曼莫漢·辛格擔任總理期間,印度政府提出以第四產業、第三產業反哺第二產業的計劃,即藉助印度當時較爲發達的信息產業和服務業來推動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以求縮小與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並且追趕“中國製造”。按照通常意義上的經濟發展規律,一個國家工業和製造業的發展,需要經歷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技術密集型的次第轉換和升級。但新德里試圖跳過前面的基礎性和積累性階段,借力美歐、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和資本等因素,直接邁入“高階”。事實證明,印度製造業缺乏走這種捷徑的根基,“一蹴而就”的計劃沒能成功。到了莫迪政府時期,新德里又提出“印度製造”計劃。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實際上頗爲重視中國的發展經驗,認爲同爲發展中大國的印度要想實現經濟騰飛,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工業特別是製造業以創造更多就業並觸發其他一系列的積極效應。在新德里推動“印度製造”的過程中,國際層面發生一系列複雜變化,比如美國加大對華遏制打壓,試圖推動對華“脫鉤斷鏈”;再如,新冠疫情以及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衝突影響外溢,導致世界各國更加重視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問題。印度國內一些人認爲印度可以藉此機會,承接產供鏈轉移。但事實證明,美國推動產供鏈離開中國的盤算無法實現。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一以貫之地堅持高水平開放,始終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甚至中樞性一環,而且“中國製造”也在轉型升級中不斷向着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類似種種因素都使西方國家對華“脫鉤”或“去風險”操作難以得逞。在美國方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言行日盛的現實背景下,印度政府原本試圖對美打“友情牌”,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2月訪美時作出多項承諾,包括減少對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配合美國政府遣返非法移民,擴大美式軍備採購規模,購買更多美國能源和礦產等。但美國在以所謂“對等”爲名對所有貿易伙伴加徵關稅時,並未對印度網開一面或“手下留情”。回顧“印度製造”這些年的境遇,印度更應該認識到,推動包括製造業在內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正如中方所強調的,中印同爲文明古國、發展中大國、“全球南方”重要成員,都處在各自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中印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做相互成就的夥伴、實現“龍象共舞”是雙方的正確選擇,完全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印度總理莫迪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印中兩國應該通過對話建立符合兩國利益的穩定合作關係。這一表態被廣泛認爲體現出新德里對印中關係的重視。希望印方儘快將改善對華關係的表態落實到具體行動中,這樣才真正有利於印度經濟包括製造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