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鬧元宵,鑼鼓開路,舞龍出街

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到元宵節,到二月二“龍擡頭”,再到端午節……今年是甲辰龍年,元宵節恰逢週末,全國各地的傳統舞龍表演,在喜慶熱烈的鑼鼓聲中進場了。

中國傳統的舞龍表演一般由“請龍”“出龍”“舞龍”“送龍”等環節組成。“龍”通常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待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爲前導,將“龍”從廟中請出,舉行點睛儀式。之後,龍頭在龍珠的引領下,帶領着龍身、龍尾疾步衝出,所到之處鑼鼓震天、鞭炮齊鳴,舞動的“龍”好似騰雲駕霧,聲聞十里,場面十分熱烈。

此時,“龍”伴隨着鼓樂,追逐着龍珠,開始高低起伏、上下翻飛,或者“金龍掃地”、或者“海底撈月”、或者疊身、或者嬉戲等等,鼓樂的節奏中有溫和、急速、熱烈,“龍”的動作,時而優美抒情,時而激越奔放,千變萬化中,更使觀者的精神倍加振奮。

在美國,過年時華人爭相觸摸龍頭。

熱烈的舞龍表演歷史悠久。它大致是在唐代從最初的求雨祭祀轉化爲民間娛樂的,到了宋代開始與元宵節相結合。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自此,漸漸形成春節、元宵節舞龍的習俗。宋朝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暗示了宋朝的元宵節,舞龍已成爲當時人們娛樂活動的主角。

如今,人們通過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承載着古代祈盼風調雨順、新一年平安豐收的美好願望;同時,元宵節舞龍也是春節熱鬧的收尾,讓親朋好友們能再借此一聚,共享歡樂。

舞龍有白天舞的,也有晚上舞的。有的地方,如果舞龍是走街串巷,到每家每戶,人們就會在門前擺上紅布,放上供品,謂之掛紅,以祈求龍的保佑。有的地方,如果是晚上舞龍,“龍”裡面加上蠟燭或其它光源,入夜後,隨着舞龍飛騰,散播着光明和歡樂,在黑暗中煞是好看。

全國的舞龍已有上百種,較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和焰火龍等等。

像安嶺鄉的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是整條龍的關鍵部分,由技藝較高的村民聯手製作。龍身則根據自願,一家一段或數段,衆人動手,各顯神通。根據村莊的大小,板凳龍的龍身長短不一,有的大村子製作的板凳龍長達數百節。

板凳龍

楊店的高龍,整條龍燈有12節,表示一年有12個月份。正月十二晚舉行龍燈開光儀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廟、喝彩。每條龍燈穿行於楊店窄小的老街,家家門前擺香案,以迎接龍。正月十四拜燈、每條龍燈分別在各自灣裡叩拜羣衆,表示新年問候,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遊燈、燦燈,圍觀的羣衆跟隨龍燈分別游到各自灣裡,晚上12點全灣男女老少齊上陣集中在一起燒燬龍燈,稱之爲燦燈、送龍燈昇天,還伴隨着陣陣鑼鼓聲、鞭炮聲。

廣西百色市樂業縣甘田鎮的舞龍。甘田鎮素有“龍鄉”之稱,甘田舞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也是樂業人民春節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的春節一直到元宵節,村村寨寨舞龍輪番上演,幾十條大小“金龍”同臺競技,場面非常震撼。

樂業縣甘田鎮的舞龍

此外還有廣東雷州的高蹺舞龍、湖北仙桃沔陽的高蹺舞龍、福建的舞龍頭、四川濟州龍溪的舞麻龍、湛江赤坎調順島的舞草龍、貴州臺江的苗族舞龍噓花、湖南汝城縣的舞香火龍、浙江的舞百葉龍、廣東豐順的舞火龍等等。

這麼多種類的舞龍還根據地區不同大致劃分爲兩種類型:江南發展出來的“南龍”和江北發展出來的“北龍”。“南龍”以龍身厚重(龍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氣勢威武爲主,雖不夠靈活,卻聲勢浩大,其中代表流派有楊店高龍和黃陂舞龍。“北龍”則比較流行,特點是龍身細小輕巧,比“南龍”動作輕盈靈動,做出的花式更多,像東南亞不少國家都在沿用“北龍”,用於表演與慶祝。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舞龍又是人們在吉慶和祝福時節的一項獨具傳統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節,輪番上陣的舞龍表演,寓意龍騰虎躍、平安喜樂。一條條巨龍追隨着龍珠,龍行龘龘,呈現出龍騰盛世,鑼鼓聲聲,人們又迎來新一年的吉慶和喜悅。

編輯:果然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