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外匯存底小增54.84億美元 反映央行出手買匯阻升力道放緩
央行六月出手力道放緩,外匯存底月增量僅54.84億美元。(路透)
中央銀行今日公佈6月底我國外匯存底統計,外匯局長蔡炯民對於今日臺幣結束「連三升」指出,應和三大因素有關,一是臺股下跌、二是外資收到股利匯回因素有關,尤其7、8月是發放股利旺季,接下來外資陸續匯出股利也會影響匯率,三則是亞幣匯率也都貶值。
蔡炯民進而強調,先前市場對美元看得太空了,因此上半年美元貶幅幅度的確太大,他認爲這種過度看空的解讀風險很高,美元並沒這麼弱,包括美債殖利率已下來,甚至10年期美債殖利率也已降至4.2%,,先前美元資產的確被過度悲觀解讀。
央行今日並公佈外匯存底金額,6月底爲5984.32億美元,較5月底增加54.84億美元,對此蔡炯民說明,和三大因素有關,包括其他主要外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外匯存底投資孳息、央行維持外匯市場秩序進場調節(亦即央行進場買匯)。
不過,6月增加數字比起5月單月增加約101.2億的數字,的確接近「腰斬」,顯見央行出手買匯力道小非常多。雖然尚不能公佈央行買匯數字,但蔡炯民迴應媒體提問時也指出,6月的調節力道比5月的確小很多,因爲6月一直到接近月底,纔有聯準會官員的7月不排除降息說,以及美債10年期看到4.2%水準,歐元升破1.18兌1美元等因素干擾匯市,再加上美臺貿易談判被市場看好美國對等關稅談判結果將優於預期,並因此提振股市,所以臺幣升值壓力更大,央行也約在此時才較出手調節匯市。他進而指出,像越南盾近來升值,亦和貿易談判結果有關,臺幣也將出現這種情況。
蔡炯民引述央行對各國匯率升值的最新統計指出,臺幣6月升值2.72%之外,澳幣升值1.68%、加幣升值1.25%、歐元升值4.13%、英磅升值2.05%、日圓升值1.05%、瑞朗升值4.1%,人民幣升值0.47%,美元指數則貶值2.47%。這些外幣對美元全面升值,也是外匯存底增加的因素之一。
針對各國的外匯存底最新概況,蔡炯民表示,印度及南韓的6月數字已出爐,分別爲5891億美元和3850億美元,各增加49億美元和53億美元;其他國家5月底數字則包括大陸爲3兆2853億美元,增加36億美元;日本1兆1212億美元,增5億美元;瑞士8541億美元,增加2億美元;沙烏地4338億美元,增加496億美元。
對於經濟部召開記者會表示要和八大行庫一起協助中小企業匯率避險,央行對遠期外匯規定能否鬆綁?蔡炯民指出,關於遠匯的部分,一直有在協助中小企業作交易與說明,接下來會再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溝通,並討論解決匯率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