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隊”——中國防疫隊援緬紀實

新華社昆明5月18日電 題: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隊”——中國防疫隊援緬紀實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顧天成

5月18日中午,中國政府援緬衛生防疫隊圓滿完成任務,從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入境回國。當隊員們手舉國旗,走出艙門時,停機坪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3月,緬甸發生7.9級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中國第一時間派出救援力量,提供14批緊急人道主義物資,在安置、賑濟等各方面爲緬方扶危濟困。

“大災後防大疫”,重大自然災害後的疫病防範是關鍵之舉。作爲中國對緬甸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的重要部分,中國政府援緬衛生防疫隊4月19日從昆明奔赴地震重災區曼德勒省,開展爲期1個月的災後衛生防疫工作。

中國政府援緬衛生防疫隊領隊、國家疾控局應急處置司副司長陳雷介紹,在曼德勒工作期間,防疫隊開展了現場調查、病媒生物監測、環境消殺、採樣檢測、健康教育和心理調節等工作,對4個災民重點安置點開展5輪評估調查,並指導開展中國援助的68萬劑霍亂疫苗免疫接種工作。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每當看到中國防疫隊的身影,我們感到安心,感到非常有力量。”曼德勒災民的真摯話語,道出了對中國衛生救援力量的信任。

“當我們穿着印有‘中國衛生’的制服,穿梭在安置點各帳篷時,當地的百姓都會雙手合十,面帶微笑地說,‘謝謝你們來幫助我們’,每當聽到這些話,我們既溫暖又自豪。”隊員王躍兵說。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具有深厚的胞波情誼。

在異國他鄉,語言不通容易成爲障礙,但這次,翻譯問題沒有成爲困擾。當地公益組織聯繫了不少精通中、緬、英三語的志願者給防疫隊幫忙。

防疫隊到達緬甸不久,安置點就有個“地震寶寶”出生,隊員們常去探望這對母子,不僅幫孩子體檢,還給母親做心理疏導。返程前,大家去道別,“母親恢復得好,小朋友也長得壯,看着他們,我既感嘆災難的無情,也感嘆生命的偉大。我同那位母親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孩子就是未來、家就是希望。”隊員張怡雯說。

“前幾天,我們最後一次去安置點,在得知我們即將回國時,兩位當地母親流下了眼淚,和我們擁抱在一起。”王躍兵溼了眼角。

去緬甸前,“胞波情深、守望相助”是橫幅上的一段文字,一個月後,這句話已深深烙在了隊員們心中。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緬甸民衆真摯的情誼,深深打動了防疫隊,也激勵了他們更好地完成防疫任務。

在緬期間,防疫隊遇上了持續高溫,隊員們需要在44攝氏度的戶外工作,加上蚊蟲肆虐、餘震頻發、頻繁斷電,給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這些不利因素沒有影響我們,隊伍最終實現了‘打勝仗、零傷亡’的目標。”陳雷說。

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爲幫助緬方迅速掌握環境消殺、實驗室檢測等核心技術,中國防疫隊通過理論培訓、現場教學,培訓緬方公共衛生專業人員105人,並幫助緬方制定了13份災後衛生防疫技術文件,涵蓋供水安全、疾病防控等關鍵領域。離緬前,防疫隊將全部檢測試劑、消殺設備及物資捐贈當地,爲緬方提供了長效技術支撐。

“我們的目標是,在緬甸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隊’。”陳雷說。

緬甸曼德勒省首席部長苗昂說,中國防疫隊是緬甸震後唯一一支抵達曼德勒省的國際衛生防疫隊,感謝中方大力支持。

國家疾控局相關負責人說,此次援緬是國家疾控局成立以來開展的首次援外任務,防疫隊隊員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展現了中國疾控隊伍的奉獻精神,彰顯了中國擔當。通過分享中國經驗和技術、提供相關支持,有效降低了災區傳染病疫情暴發流行風險。

山水相連,世代比鄰;胞波情誼,有難相助。緬甸衛生部曼德勒流行病學部門團隊負責人溫萊漂說:“中國防疫隊開展衛生防疫工作井然有序、成效顯著,促進了兩國衛生領域的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