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換了10個班主任!開學臨近,不少家長爲了這事發愁……
來源:台州晚報
距離開學不足半月,“新學期換老師”的通知在不少班級羣炸開了鍋。問卷調查顯示,有近兩成家長表示,最頻繁的時候,小學階段一學期更換老師兩次以上。還有家長直言,孩子在小學階段,前後換了10位班主任,幾乎每學期更換一個。
爲什麼新學期會出現“換師潮”?
記者聯繫了多所小學、初中學校,發現既有學校根據教學安排的統籌考慮,也有編制有限、合同工教師流動性大以及教師產假、病假等現實原因。
面對新學期老師“上新”,家長們既期待又忐忑,其實背後也是考驗着家校如何攜手,將開盲盒的不確定性轉化爲孩子成長的契機。
部分學校實行“大小循環”
根據教師風格和意願等統籌調整
採訪中,有家長表示,小學階段,孩子在三四年級時,遇到換老師的概率比較高。這一點,在不少小學都有所體現。
“很多學校是根據不同年級來實行教師的‘大小循環’安排的,根據老師的教學風格特點、個人意願等,統籌安排考慮。”杭州一所公辦小學的負責人介紹,在他所在的集團校,一二年級爲第一學段,三四年級爲第二學段,五六年級爲第三學段,一般到了四年級,會有一次大規模地更換老師,“從利於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考慮,有些老師的風格和特點比較適合低段孩子,有些老師適合高段教育,所以到了四年級會換上,出發點是爲孩子挑選更適合當下階段的老師。”
不過,也有部分班級實行“大循環”,也就是由一位班主任或者某門學科的老師,從一年級一直帶到六年級畢業。“大小循環各有好處。比如小循環,低年級安排年輕教師比較多,比較有活力、想法,更受學生歡迎,到了高年級換上的老師,風格更嚴肅,教學經驗更豐富,符合高段孩子的特點。”大循環的老師,學校通常會選擇已經帶出過多屆畢業生的資深教師來擔任,這些老師經歷過不同年級,熟悉不同階段孩子的特點和規律,“六年下來,跟家長孩子磨合得透徹,相互瞭解熟悉,當然也是有好處的。”
而有公辦初中的老師介紹,從學校角度來講,對於教學安排有統籌安排考量,不會莫名其妙換掉教得很好的老師,出現更換老師,一般有幾種情況。
“年級升上去了,比如到了初三,很多初中會有師資的調整,有些老師是一直帶初三的;第二種是涉及老師個人身體情況,比如懷孕生娃、生病等等;第三種是學校通盤考慮,比如老師在班級管理上存在一定欠缺。”這位老師坦言,初三面臨中考,有的年輕教師學生很喜歡,但可能帶班經驗、教學經驗不足以撐起初三,會有調換的情況。
教師編制“僧多粥少”
非編教師全國趕考
採訪中,多位教師都提到了一個現象,代課老師流動性比較大,更換的頻率比在編的教師更高。
一所公辦小學的校長坦言,教育是有自身規律的,學校教師的編制問題也是如此。“目前,學校教師編制是按法定崗位配製,招聘計劃也是按上級文件執行,學校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臨聘部分教師。”
這些年,新建學校比較多,有些學校缺老師的情況比較普遍,就會安排代課老師來擔任。
“像我所在的年級,一共11位老師,其中3位是代課老師。”一位公辦小學四年級的老師告訴記者,現在學校編制名額比較少,一年可能就進一兩個,這幾年推行“僱員制教師”,名額比較多,“是由教育局統一招考的,也需要筆試、面試,但也是非在編的。”
這位老師說,以前的代課老師基本有戶籍限制,一般要求本地戶籍,這幾年開始慢慢不限戶籍,所以很多外地考生一邊代課,一邊全國各地趕考。“去年我們學校就有一個江西人來當代課老師,幾乎一年時間都在趕考。今年暑假,他考上了桂林一所公辦學校,就從學校辭職了”。
因爲不限戶籍,全國趕考,代課老師考編上岸後辭職,流動性更大。
“學校是統籌安排的,代課老師也會成爲班主任,像我們有個班數學老師是代課的,連續3年了,一年換一個。”有老師說,頻繁更換對班級成績倒沒有太大影響,“主要還是家長會有想法,有些也會到學校來反映,但人家考上編制走了,也沒有辦法。”
不過,也有學校的負責人直言,其實不管是代課老師還是臨時頂上的退休教師,綜合素質都不錯,都是學校再三考量下,覺得能勝任當前崗位纔會安排的。
“對非在編老師的招聘要求很高,不少是師範院校裡的王者專業畢業生,退休老師有豐富的教育經驗。”
從懷孕到病假
換老師背後還有“不可抗力”
不管是大循環還是小循環,或者到關鍵升學節點換上更有實力的教師,都是學校的正常教學安排,但現實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
一所公辦小學的老師說,所在的學校有100人左右的教師隊伍,其中男老師只有5人,還有3人是體育老師。整體來看,年輕女老師佔了大頭,意味着會出現輪流產假的情況。
“學校教師的工作是統盤考慮,不會因爲個別教師要‘備孕’就提前減少某個教師的工作量,有的時候排班出來,老師沒有懷孕,中途發現懷孕要請假,就要臨時找老師頂替。”這位老師說,大部分懷孕教師都是堅持正常上課,只有極個別因身體原因保胎請假,“隔壁班就出現班主任連續懷孕,兩年換了兩位班主任的情況。”
另外,老師請病假也是突發情況之一。
“去年我們學校有個老師突然生病,學期中一時半會招不到代課老師,就找了一位已經退休的資深教師臨時頂上。”有學校的副校長介紹,師資安排對於一所學校來說,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大事,爲了班級穩定和教師工作量的考慮,都是深思熟慮、反覆推敲的結果,針對一些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也會準備一些預案,“提前儲備具備工作經驗的優秀教師,以備不時之需,優秀的退休教師就是選擇之一,該頂的時候能頂上。”
記者觀察:
換老師是場“無言的教育”
不少家長因爲新學期換老師而擔憂,記者也請教了幾位資深教育工作者,讓他們給家長支支招。
“家長的焦慮,更多的是成人眼光的擔憂,其實應該充分相信孩子,引導孩子擁抱、適應新的變化。”杭州一所公辦小學的負責人建議,家長不要把目光過多聚焦到老師身上,而是應該多關注孩子本身,“從培養孩子適應能力和學習本質的學習能力來說,更換老師其實對孩子是有一定好處的。每位老師的授課方式、管理風格不同,隨着老師更換,孩子要面對、適應不同的老師,摸索和老師相處的方式,調整自我學習的方法,這種經歷能提升他們的適應能力,在歷練中成長也是一場無言的教育。”
在這位負責人來看,學習最終是自我能力的培養。“如果能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這本身也是一種成長。”
杭州師範大學文暉實驗學校副校長林肖駿說,孩子整個學習歷程中,肯定會遇到不同的老師,從教育心理學來講,對喜歡的老師更親近是人之常情,尤其對於小學低齡段的孩子來說,這種表現會更明顯。哪怕到了初中,仍有部分孩子會因爲喜歡一位老師而愛上一門學科。
“不過到了初中,孩子逐漸走向成人,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不能因爲喜歡某個老師而學習。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走出這種心理。”林老師介紹,教師的調動可能出於學校工作安排、教師個人發展或教學優化等正常原因,未必代表教學質量的下降,學校在安排師資時,會從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等情況統籌考慮,會比家長單一視角更全面、科學,新老師也可能帶來新的教學風格和機會,“學校和家長是同一條戰線的‘戰友’,建議家長不要過多參與到學校的這些人事安排中來,而是應該相信學校和老師。”
教育之路從無恆定風景,真正的課堂或許正是讓孩子學會在變化中站穩腳跟。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