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麒院士:與自然對話 解火山奧秘

科學研究,不僅是對未知的探索,更要體現對現實的關懷,其落腳點應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1998年1月,劉嘉麒在留尼汪島富爾奈斯火山測量正在噴出的岩漿溫度。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報

我從事科研六十餘載,與火山相伴,至今仍記得第一次看到火山噴發時的景象。兇猛而澎湃,比煙花更壯麗、比流星更令人震撼,這是自然之美的體現,也是地球蓬勃生命力的象徵。

科學探索充滿冒險,火山考察更是步步驚心。

去新疆阿什庫勒火山羣,遇到冰川融水急流險些喪命;

在埃塞俄比亞艾裡塔拉火山,需時刻警惕包含硫化氫的火山毒氣;

到意大利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要把儀器伸進1000多攝氏度的流動岩漿裡測溫。

在知曉風險、掌握安全技能的前提下,勇敢一點是必要的。不懼困難、敢於挑戰,才能跨越未知的邊界,探尋到隱藏在地球深處的奧秘。

十餘次進長白山、七次上青藏高原、三探北極、兩徵南極……跨越山川湖海、大漠高原,如今,我已走過50多個國家和地區,見證了岩漿的沸騰與冷卻,感受過地殼的脈動和變遷。我和團隊新發現火山20多處,證明1951年西崑崙阿什火山曾有噴發活動,改變了“中國近代沒有火山活動”的觀點;踏遍中國90%以上的火山,摸清火山“家底”,編寫《中國火山》一書,全面論述了中國火山的時空分佈和地質特徵……把山川作課堂,解火山之奧秘,這樣的志向激勵我紮根大地,不斷掌握最真實、最寶貴的一手科研資料。

地質工作,本質上是與大自然的一場深度對話。地質人通過與山川湖海進行跨越時空的“互動交流”,解碼地球億萬年間滄海桑田的變遷奧秘。昔日,地質人手持羅盤、鐵錘,翻越崇山峻嶺、徒步大漠高原,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嚴謹求實的態度繪就地質圖。如今,衛星遙感、無人機測繪、三維地質建模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拓寬了研究領域和視野。從能源礦產開發到地質災害預警,從生態環境保護到城市空間規劃,我國地質工作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隨着勘探技術革新與科研實力增強,中國地質學在國際舞臺上的聲音也愈發響亮。

科學研究,不僅是對未知的探索,更要體現對現實的關懷,其落腳點應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年輕時到黃土高原調研,老鄉問我:“你們對黃土這麼重視,能不能夠告訴我們,黃土地區怎麼才能致富?”這句話烙印在我心中,鞭策我更加註重把科研工作融入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如今,我和研究團隊將玄武岩——地表分佈最廣的火山岩石,開發爲一種新型綠色材料,材料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等領域。今年6月,嫦娥六號着陸器在月球背面展開的五星紅旗,就是利用玄武岩拉絲製作而成。現在,許多學科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搶抓機遇,奮勇而上,科研人員當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等方面展現更大作爲。

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我們有義務承擔起這份責任。做好科普工作,需要讓內容兼具權威性、趣味性,讓大衆喜歡聽、聽得懂,也讓內行有共鳴、受啓發。早年間,我創作了大量科普文章,近年來又把科普陣地拓展到視頻平臺,探討“把冰山扔進火山會怎樣”,解答“南極有外星生物嗎”,回覆“人類能否挖穿地球”……這些視頻受到網友喜愛,我也被很多年輕人稱爲“火山爺爺”。以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能夠引導更多人走近科學、愛上科學。

劉嘉麒院士的網絡科普視頻。圖片來源:嗶哩嗶哩

人生的風景,就在奮鬥和奉獻的路途中。地質工作,探地下之寶藏,助國家變富強。我的博士導師劉東生先生,80多歲時仍前往青藏高原、新疆羅布泊等地進行野外考察。這種對科學的奉獻、探索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去學習。未來,我將繼續以科研爲業、以科普爲責,爲探索自然奧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

審覈:徐沖沖

文章圖片來源於新聞網絡媒體,非商業用途,僅作爲新聞傳播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