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松訪談錄新書發表會 陳儀深:讓臺灣民主運動史料更豐富

國史館22日舉行《臺灣情民主路─劉峰松先生訪談錄》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個人史料捐贈儀式。(遊念育攝)

國史館22日舉行《臺灣情民主路─劉峰松先生訪談錄》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個人史料捐贈儀式,特別邀請前副總統呂秀蓮、劉峰松進行開幕致詞,並邀請張良澤教授、李筱峰教授及彰化縣前縣長翁金珠與會座談。

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表示,劉峰松與國史館的淵源深厚,他曾經擔任主任秘書,也是改制後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首任館長,在「爲國存史」這方面有非常傑出的貢獻。

陳儀深指出,劉峰松是民主運動的前輩,早年戒嚴恐怖的時期,就以黨外的身分參與選戰,對抗黨國威權體制,投入無數次的街頭抗爭,就從政資歷而言,甚至更早於同時代的美麗島政團核心的施明德、許信良等人。

陳儀深提到,他雖然未曾當選過公職,但透過選舉運動推動民主獨立、鼓吹言論自由的理念,始終如一,後來雖然因案被關,出獄後喪失競選公職的資格,仍繼續投身於環境保護、拯救雛妓、勞動權益、老幼婦女福利、原住民族正名與文化保護等等各種社會運動,追求社會正義。

陳儀深表示,更爲重要的他培植了許多全臺灣和彰化地區的政治人才,包括最親密的戰友翁金珠。在這整個從政歷程中,他不斷寫日記,並收集相關政治運動的資料,尤其選舉傳單和文宣,針對重大的事件也會整理剪報。

陳儀深指出,在長期關注國家的民主轉型,獻身於社會改革運動的過程中,劉峰松也是著名的古籍和文物蒐藏家。劉峰松對臺灣文化與歷史的保存,更抱持着崇高遠大的夢想,因此耗費了很多心血、積蓄,努力蒐購有關臺灣的重要古書、文獻或器物。

陳儀深說,爲了實踐夢想,他致力於糾合各地文史界同好,搭建文物交流的網絡,進而倡導成立文物管理的組織(例如在員林的半線文教基金會、在南投的臺灣古文書協會)和收藏場所(例如臺灣文化資料館),一直獲得文史學界的推崇與信任。

陳儀深表示,劉峰松後來擔任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1991-1997)時,規劃出版許多偏重本土、文化、歷史,包括原住民母語的專書,設置杜文也、杜聰明、楊三郎等臺北縣知名人物的紀念銅像,推廣土城桐花祭、中元祭「鬼節」等活動,並以開放、創新、甚至大膽的手法,改革地方文藝表演的生態,規劃鶯歌陶瓷博物館,影響全國的文化政策,因此後來還獲得行政院的文耕獎。

陳儀深提到,他在文化中心任內,與前館長張炎憲合作多項歷史調查與出版工作,因此2000年政黨輪替後,他應張炎憲之邀,來到國史館擔任主任秘書,接着擔任改隸後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代理館長、首任館長,爲民主轉型中兩個重要的國家史政機關立下許多汗馬功勞。

陳儀深指出,劉峰松的著述非常多元豐富,最近幾年在翁金珠的協助下,他忙着出版《劉峰松全集》系列,整理許多舊作和文稿,記得大約5、6年前也出席過他在蔡瑞月舞蹈社的新書發表會,書名就叫做《劉峰松全集1:堅持走對的路》。

2023年底,在得知劉峰松同意本館世宏協修爲他進行口述歷史訪談,他即刻前往員林拜訪劉前館長夫婦,並欣然納入本館修纂計劃,希望爲他留下一份特別的訪談錄,也能充實國史館的館史。

陳儀深說,更爲難得的是,訪談過程中,劉峰松同意捐贈畢生所寫的日記,以及多年寫作的手稿、蒐集的剪報給國史館,現已陸續移轉入館典藏,並已展開掃描、繕打等整編工作,期待來日儘快開放應用,可以讓臺灣民主運動史料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