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動保」聲量大調查 桃園市好感度居冠獲民衆好評

▲根據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六都動保聲量大調查,桃園市好感度居冠。(資料照/市府動保處提供)

記者沈繼昌/桃園報導

針對比特犬攻擊民衆事件引爆社會對「動保政策」熱烈討論,根據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各縣市「動保」議題聲量分析揭示,地方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與民意溫度差異顯示,桃園市因推進多項動保政策服務,聲量好感度達2.32居六都之冠,從桃園市1,125則正面評論觀察,桃園市府推進動保教育園區各項服務,包括終身免費狂犬病疫苗、寵物險補助、未來火化服務等,獲得許多民衆關注支持。

▲桃園市南昌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去年底啓用揭牌,市長張善政到場關心,引起網友好評。(資料照/市府動保處提供)

此外,這項聲量調查結果,高雄市好感度1.48排第二,在668則正面討論中,高雄市在公園規劃「寵物活動區」,並提供義診、認養及寵物教育宣導等服務獲得肯定;臺中市好感度0.73排六都之末,有大量負評來自單一事件的擴散效應,即臺中市議員江和樹日前在議會質詢時爆料,有盜獵團抓捕流浪貓狗食用、販售,引發網路關注,但此舉遭動保團體批「邀功作秀」,未經溝通就揭露消息,反而斷了抓到更多犯案同夥的線索,網友紛紛也以「豬隊友」等調侃語氣迴應,連帶影響網友對臺中市政府之觀感。

令人意外的是,新竹縣聲量高達25,375則,於22縣市中排名第二。焦點話題來自名爲「尖石」的比特犬,2021年因咬死飼主鄰居,在籠裡關逾千日才得以放出散步,隨着近況曝光再掀討論;聲量排第三的新北市(20,347則),發生猴硐貓公所環境不佳、板橋虐貓事件等爭議引發討論。除離島縣市(金門縣、澎湖縣、連江縣)聲量皆不到300則,本島縣市的聲量都達千則以上,顯示動保議題經常受大衆討論。

▲桃園市好感度居六都之冠,圖爲桃園市南昌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去年底啓用揭牌之園區資料照(資料照/市府動保處提供)觀察六都的好感度差異,可見負面情緒多數來自特定單一事件之擴散效應,並非全然反映整體政策表現。以臺中市爲例,雖有議員揭露非法獵捕行爲引發關注,但後續與民間團體缺乏協調、未謹慎處理資訊發佈時機,反而導致公信力受損,成爲拉低好感度的主因之一。此現象亦凸顯,當面對高度情緒性議題時,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之間的橫向溝通與風險預判,更是政策推動與形象管理不可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