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的“理想”,今年銷量能理想嗎?
根據理想汽車官微,上週11月20日-11月26日,理想汽車周銷量達0.94萬輛,斷崖式領跑“造車新勢力”。結合前段時間它發佈的亮眼三季報,理想已然在競爭膠着的“造車新勢力”中脫穎而出。
在其它競對負面新聞頻發的經濟寒冬期,理想現階段的成功是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能否持續?我們將從經營數據、人效、銷管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四個方面來進行剖析。
01 規模穩定增長,業績表現亮眼
從人員規模來看,理想的員工人數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但進入2023年,增長趨勢逐漸放緩。理想可能認識到,人雖然是一切資源流轉的中心,但大量投入人力資源,並不會完全轉化爲經營結果,因此在人力資源的投入上趨向謹慎。
從經營數據來看,理想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3年11月20日,本年汽車交付量已超過30萬輛。整體來看,營收規模和人數增長基本保持一致,且營收增速要快於人員增速,這是一種較爲健康的發展趨勢。
其中,2022年,理想出現營收小幅下滑、虧損進一步加大的現象(圖中紅圈)。這主要是由於當年汽車銷量下降,同時成本和研發等費用大幅提升。隨後,理想針對這一現象迅速作出了調整。22年年底,理想啓動了矩陣型組織架構升級,以求最大程度地保證企業全流程的質量管理,全面提升組織效率。效果也比較顯著,2022Q4財報顯示,理想營收有大幅提升,淨利潤也迅速回正。
圖1:2021Q1-2023Q3理想員工人數與營收、淨利潤的關係
注:根據理想財報,員工人數的統計時間爲半年一次。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理想財報
02 管理水平提高,人效存在紅利
在衡量企業人效水平上,人均營收是通常的“寬口徑”人效指標,解決的是企業人力資源投放總量的問題,同時也能反映企業的戰略落地情況。
邊際經營業績分析法,是穆勝諮詢原創的人效分析方法,用於分析企業每多增加一個人,帶來多少的經營業績。如何評價企業是否健康發展?標準1,邊際經營業績曲線在人效曲線上方;標準2,邊際經營業績曲線持續上揚。
圖2:2021Q2-2023Q2理想人均營收與邊際經營業績的關係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理想財報
單從人均營收來看,理想的人效水平穩中有升,僅在2022Q2出現小幅下降,主要是因爲這一時期的銷量下滑、營收下降,人效自然隨之下降。
結合上述2大標準來看,自2022Q3開始,理想的邊際經營業績處於人效曲線的上方,且邊際經營業績曲線持續上揚。在這種趨勢下,人效水平會被持續拉高,應該還會給理想帶來一段時間的“人效紅利”。
03 費用佔比下降,組織能力提升
銷管費用率,是銷售與管理費用之和與營收的比值,反映了企業在銷售和管理費用方面的控制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反向指標,即銷售和管理費用這類“公攤”佔營收比例越低,越能證明企業遠離了大企業病,越能證明企業的組織能力;反之,大企業病加重,企業組織能力下降。
圖3:2021Q1-2023Q3理想銷管費用及銷管費用率變化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理想財報
從銷管費用率來看,理想逐漸遠離大企業病,組織能力逐漸增強。2022Q3之前,銷管費用率變化呈現波動狀態;2022Q3之後,銷管費用率持續下降,每季度的銷管費用率均降至10%以下。這是由於2022年前理想正處於發展初期,各類資源都需提前佈局,同時,新能源市場變幻莫測,因此,銷管費用率也會相應變化。隨後,理想進行了組織架構升級、人員調整等一系列改革,同時新能源市場迅速下沉擴張,銷管費用率開始逐步下降。
雖然銷管費用率的表現越來越好,但從銷管費用來看,還是有較大提升空間的。2023Q3財報顯示,理想銷管費用高達25.4億,同比增長68.8%,漲幅超過50%。得益於營收的高增長,銷管費用率現階段不會給帶來太大壓力。但未來理想需注意對成本費用的控制力度,因爲成本費用一旦失控,就會迅速拉低業績,拖垮企業。
04 研發投入加大,智駕開始補課
研發費用率,即研發投入與營收的比值,既體現了企業投入研發的決心,也體現了研發轉化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單純地計算該指標的高低,而是應該觀測其變化趨勢。換言之,當這個指標發生變化時,要麼是企業的研發投入突然出現增減,要麼是企業的研發轉化突然出現突破。
圖4:2021Q1-2023Q3理想研發費用及研發費用率變化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理想財報
從研發投入上來看,近年來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理想作爲造車新勢力的領頭羊,在研發上似乎並不吝嗇。例如在其MEGA車型的研發上,在已經開了硬模的情況下重新投入7000萬元用於改進A柱設計。而且近兩年理想投入研發先後推出L7、L8、L9車型,獲得了消費者認可,也才使得2023年汽車銷量大幅提升。
但其研發費用率整體呈現出“倒V”型,近兩年的研發費用率快速下降。2023Q3財報顯示,理想營收爲346.8億,同比增長271.2%;而研發費用爲28.2億,同比僅增長56.1%。理想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11月上旬的Q3財報電話會上,理想總工程師馬東輝表示,將把智能駕駛領先作爲核心戰略目標,並繼續擴張團隊規模,明年團隊將超過2000人(現900人),用於爲智能駕駛“補課”。
造車新勢力的搶位戰已經拉開,競爭進一步加劇,但理想能否持續領先一個身位,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