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股息不等於賺錢?他揭ETF迷思:股價同步下跌資產未增加
網友討論股息。(本報資料照片)
不少臺灣股民喜歡領股息,將其認爲是「小確幸」,但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指出,多數投資人對「領股息等於賺錢」存在誤解,認爲這其實只是「左手換右手」,並以簡明數學舉例說明,強調配息當下股價會同步下跌,整體資產並未因此增加。
該網友以「你以爲的股息,是你自己的錢」爲題,提出當公司配息時,股價會相應下修的觀念。文章舉例說明:若手上持有100股,每股50元,公司每股配息10元,雖然帳面上獲得1000元現金,但股價會從50元跌至40元,股票總值僅剩4000元,與現金相加後仍是5000元。他強調「領股息本身 ≠ 賺錢」,真正的報酬來自於股價上漲、也就是俗稱的填息。
這番說法引起多位網友迴應。有網友簡潔表示「分得多自然填回來」、「重點是填息能力,公司是不是每年都賺錢」,凸顯長期經營與獲利穩定的重要性。另有投資人認爲,若挑選填息速度快的標的,仍能享有穩定現金流;市值型ETF雖長期報酬優於高股息ETF,但不少人偏好「固定配息的感覺」,不喜歡賣出股票來換現金流,主張應視個人資產配置需求而定。
也有網友以長期投資角度迴應原PO觀點僅說對一半。他舉中信金爲例,指出該股五年前僅17元,現在已達43元,「這5年配的息又怎麼計算?」強調股票真正賺錢的來源仍是股價成長,非僅靠每年現金股息,呼籲投資人應以資產總回報爲思考覈心。
另一方面,有人則從公司資金運用與股東權益出發,進一步探討「資金成本」與「配息政策」間的平衡。有網友留言指出,公司將賺來用不到的錢發還給股東,是基於資本效率考量;若不配息也無妥善運用,可能導致股價低迷,這也是日本部分公司長期淨值折價的原因。他強調「穩定配息代表企業成熟經營的一種象徵,但是否能爲股東帶來報酬,仍須回到股價與整體體質的評估。」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