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非病毒基因傳遞系統出爐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3月27日電(記者張夢然)長期以來,由於病毒基因傳遞方法的侷限性,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工程進展受限。現在,日本科學家採用了一種非病毒基因傳遞系統,成功將人工基因引入了與人類親緣關係較近的食蟹猴體內。該成果被認爲是基因工程領域的里程碑,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上。
小型動物模型如小鼠,在模擬人類疾病複雜性方面存在侷限性,尤其是在傳染病和神經精神疾病領域。因此,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成爲了生物醫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模型。但對這些動物進行基因改造一直面臨挑戰,例如傳統基於病毒的方法需要專門設施,並且能攜帶的基因大小有限,且無法在植入前準確篩選出經過基因編輯的胚胎。
爲解決這些問題,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使用一種非病毒piggyBac轉座子系統,代替傳統的病毒載體來運輸轉基因。轉座子是一種可以在基因組內改變位置的DNA序列,是基因轉移的重要工具,因爲它能夠穩定地將遺傳物質整合到宿主的DNA中。與基於病毒的方法相比,piggyBac轉座子系統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攜帶更大尺寸的轉基因,並允許在早期胚胎階段確認基因修飾的成功與否,從而提高了生產攜帶所需特徵的轉基因動物的可能性。
利用這種方法,團隊成功培育出了轉基因獼猴,標誌着基因工程技術的重大進步。在這些獼猴中,熒光報告基因廣泛表達,其中紅色熒光蛋白位於細胞膜,綠色熒光蛋白位於細胞核。在所有檢測的組織中,包括生殖細胞,都證實了這種表達,表明轉基因已經穩定地整合入基因組。這顯示了新系統在培育轉基因靈長類動物方面的巨大潛力,對於以傳統齧齒類動物模型無法實現的方式研究人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