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鐵故事】十字路站:家離鐵道那麼近
文字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
列車長蔡明蒼爲乘客拍照,林鐵與人沒有距離。
「十字路最近一次下雪,已經是我國中的時候……〇五年的霸王級寒流。」在車站邊經營「鳴心咖啡」的吳孟儒說,「二十年前啦,天氣越來越熱,現在十字路最棒的是美絕的星空,以及周遭大自然的風聲、水聲,動植物的聲音,偶而還會出現令人驚喜的光點。」
現今十字路車站旁的觀景臺,昔時是派出所、糧食局宿舍,一旁緊挨着的便當店、咖啡店,過往則是運送店與菜店。二十年,變遷的不只是氣候,還有人間世的一切。鐵路留住了,但人不一定,聚落的核心,終究是人。太沉重嗎?先來杯阿里山最道地的咖啡再說。
鐵道咖啡 心之風味
咖啡店現址是昔時母親賣菜之所、吳孟儒兒時嬉戲的客廳,大門打開就是鐵枝路(thih-ki-lōo)。十字路長大的小孩,唸完十字國小後負笈下山,遠離家園直至完成學業,似乎是免不了的宿命。三十三歲的吳孟儒,主修都市規劃,胸懷早熟老成、熱騰鳴動的心,畢業幾年後卻選擇返回山林,開起咖啡店和民宿。
家與鐵道的距離,就在咫尺。
我家門前有鐵道,鐵道旁有咖啡座。
「六年前回家陪媽媽過年,在店門口擺了張桌子、賣手衝咖啡,一開始只是好玩。」他笑說,「擺着擺着,沒想到迴響還不錯,有天媽媽問我有沒有考慮就待下來,我認真想了想,這裡是我長大的地方啊,便決定了。」
阿里山的莊園咖啡近年聲名鵲起,卓越的咖啡豆品質享譽國際。鳴心咖啡選用的,卻不是那些耳熟能詳、連年得獎的名門之豆,而傾向合作規模較小、品質卻絲毫不差的小農產品。這樣無聲而溫暖的支持方式,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鳴心」的初衷。
咖啡店始於六年前吳孟儒在家門口擺攤,如今已誕生了可愛的咖二代。 (照片提供 鳴心咖啡)
玉桃 與山葵養大的小孩
十字路聚落,就東西向而言位處奮起湖與阿里山頂中段、南北向則介於達邦與來吉兩處的中間點,也是舊時代裡原、漢的交界,早在鐵道興建前,因其山棱與越嶺古徑的埡口位置,就被稱爲「十字峠」。
鐵路開通後,海拔一千五百三十四公尺的十字路站,更成了重要的地理樞紐。車站邊潘玉桃家傳經營的「阿里山運送店」十字路據點,從日治時期便肩負着物資運輸集散、郵務通訊等重要民生功能,直至公路修興、鐵道式微,才隨着人口外移,逐漸沉寂在山林間的雲霧裡。
黃偉洋三兄妹,小時候每日沿鐵軌蹦蹦跳跳、路經潘玉桃的店上學,潘阿姨視他們如己出。約在十年前,黃偉洋與妹妹們陸續返鄉,起初藉阿姨的店面簡單販賣茶葉蛋、兼售愛玉,久之,見來到十字路的遊客餓了沒東西吃,便開始提供便當,逐漸打響「三兄妹便當」的名號,迄今還衍生了麻糬點心等各種在地小食。
潘玉桃(前右一)拿出十字路珍貴舊照片,與衆人分享歲月流金。她身後爲黃氏三兄妹。 (照片提供 吳明翰)
愛玉加桑葚,突破味蕾極限。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