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氯喹是什麼藥物?爲什麼在抗擊新冠肺炎時能成爲有效藥物?

作者: 冀連梅

2月19日,在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我們看到在抗病毒治療部分正式推薦了磷酸氯喹,用法用量是一天2次,每次500mg(折算爲氯喹300mg),療程不超過10天,以期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縮短住院時間以及改善預後。

人們不禁要問,磷酸氯喹是怎樣一個藥?這麼短的時間內是如何被證明抗新冠病毒有效的?

磷酸氯喹是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藥物,要追溯它的歷史,可以從奎寧說起。1820 年,法國著名藥學家Pelletier 和 Caventou成功從金雞納樹皮中提煉出歷史上最早的抗瘧藥——奎寧,使得奎寧成爲治療發熱性疾病的首選藥物。

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合成發明了與天然奎寧化學結構相近的人工合成抗瘧藥,就是氯喹。它比奎寧更加安全有效,因此廣泛用於治療和預防瘧疾。

後來,因爲瘧原蟲對氯喹產生了耐藥,也因爲有了更好的抗瘧藥青蒿素,它在抗瘧領域的地位被取代。

再後來,因發現其有免疫調節活性,它被用於治療如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再再後來,發現羥氯喹在藥理作用上與氯喹相似,但安全性上比它更高,它就又被羥氯喹取代。

冠狀病毒屬是一類具有包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除了新冠病毒外,還有6種人類冠狀病毒能導致呼吸道感染,其中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SARS)和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屬於高致病性冠狀病毒,曾引起世界範圍內的爆發流行。

另外還有4種人類冠狀病毒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的常見病原體。針對以上7種冠狀病毒,目前臨牀上都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

在以往的研究中,美國和比利時的兩個獨立研究團隊分別發現氯喹在體外細胞實驗中具有抗SARS病毒活性。

因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是對“姊妹花”,因此,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聯合開展了老藥新用的體外細胞篩選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瑞德西韋和氯喹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根據這一研究結果,北京和廣東省多家醫院同步開展了氯喹的初步臨牀試驗,一百餘例病人蔘與的初步試驗結果顯示,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顯示出了有效的苗頭。

因其在臨牀使用時間長,安全性相對可靠,又因臨牀急需一個有效的抗病毒藥,因此,試行第六版診療方案根據初步臨牀研究結果進行了臨牀推廣。

鍾南山院士在談到磷酸氯喹療效時曾說:“磷酸氯喹夠不上稱之爲新冠肺炎治療的特效藥,但其有治療效果,且副作用不大,值得探討和研究。”

據悉,鍾南山院士團隊已經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湖北省荊州市啓動了更大規模的臨牀試驗,進行科學的隨機、雙盲、平行對照研究。

從中國臨牀試驗註冊中心官網上也可以看到,還有其他團隊使用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臨牀試驗也正在進行中。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設計更科學嚴謹的隨機、雙盲臨牀試驗可以證實磷酸氯喹到底療效和安全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