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種姓”成印度住房門檻
《印度快報》7月2日文章,原題:我的鄰居是誰:“你吃葷嗎?” 及其他不友好問題 最近,我以潛在買家的身份參觀了甘地納格爾一處離我住處不遠的在建住宅樓,房產中介給了我一張表格,要求填寫姓名、電話,以及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後階層等詳細信息。當我詢問爲何需要填寫種姓信息時,中介回答:“女士,我們沒問題,但鄰居會問。”我買新房的期待瞬間降溫。“你姓什麼?”幾年前我在這座城市租房時,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着我,而它總會緊接着另一個問題:“你吃葷嗎?”
關於飲食偏好的詢問和飲食禁忌的警告,不僅是房主和建築承包商試圖瞭解租戶或潛在買家的手段,其目的更在於識別一個人的種姓和宗教。甚至在租戶與當地居民見面之前,就會有人提及“鄰居的偏好”。這些對話被刻意設計成這種方式,只爲決定一個人是否“適合”住在某個住宅區。那個“假想中的鄰居”,竟能對我該住哪裡、誰“適合” 租房或買房擁有否決權。
最近,有朋友在我住處附近的小區預訂了一套公寓,但房主一得知他的種姓,預訂就被取消了。理由很直接:“鄰居會有意見。”在世界許多地方,居住選址在很大程度上由經濟和社會環境決定。但在印度的不少地區,搬進新社區往往伴隨着對種姓和宗教身份的焦慮。買房或租房並不總是單純的經濟選擇。這種對 “潛在鄰居” 的不友好排斥,往往通過房產中介傳達,“鄰居可能不喜歡有吃葷的家庭”。我找房時常聽到這樣的話。
並非所有地方都是如此。我在印度東北部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找房時很少有人詢問我的飲食偏好或試圖確定我的種姓。作爲一個在印度不同地區長大的人,我對“鄰里”的認知隨時間改變了。如今,比起現代化設施和便利性,我更希望住在一個能遇見不同社會文化背景、說不同語言的社區。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安全、包容且充滿活力的社區,超越個體身份的隔閡。(作者安比卡·艾亞杜萊,餘楓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