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專欄》珍惜臺灣的醫護人員
醫療需求高漲,但醫護人力卻逐年流失。(本報資料照)
2008年,有天去食養山房喝茶,山房的玻璃擦得非常透亮,一不留神,以爲眼前一片空曠,就直接撞了上去,額頭縫了6針,隔天是到上海一個多禮拜的行程,也只能在上海拆線。
拆線是簡單的基礎醫療,原以爲找家大陸醫院就沒事,但上海朋友強烈建議到有臺灣醫生的醫院拆,說無論如何就是放心,當時雖覺得這是將小事說大,但想想看個究竟也無妨,後來依他介紹去了一家有臺灣醫師的診所,拆線時,那位年輕醫師告訴我,剛剛纔爲一個外縣市來的病人重新做了傷口處理,因爲被縫得太粗糙了,未來臉上怕有疤,所以就主動爲她免費處理了。
大陸當然不缺乏好醫生,但我自來知道大陸的醫病關係比臺灣緊張,到這時,也才真感受上海朋友爲何會有就找臺灣醫生的建議。
談兩岸,醫病關係一直是大陸人羨慕臺灣的一個重點,施行30年的臺灣健保制度讓一個人的色身尊嚴有了基底支撐,但儘管知道臺灣有這強項,因爲很少去醫院,領略也不能稱之有多深。
近來,由於須定期進出醫院,感受就很不同。從修行的角度看,色身不調,除讓自己觀照自己的有限外,也給了我一個照見衆生老病疾苦的機會,因此就更能體會: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制度,許多在醫院裡看來家境不好或鰥寡孤獨者,真可能一病就得人生解體。
除了對衆生老病的貼切感受,就醫時也接觸了不少醫護人員,對於他們的專業雖無法深入,但他們醫病時須有的嚴謹程序以及工作的繁重,看在眼裡,則是點滴在心頭的。
到這時,你會深深感受到,儘管說他們是以專業在「服務」患者,但醫護卻絕對不是一些人以爲的,就是一種服務業,根柢的,它必須是個生命的「志業」,否則,在整天面對疾苦、面對百般衆生相時,要保持「視病如親」的態度基本不可能,可這種價值觀及涵養,卻常就是病人就醫時心理最大的撫慰。
說必須是生命志業,是因面對的是衆生疾苦,沒有由志業而生的堅強,自己本身也會被擊垮。有次在開刀房,也許因修行鍛鍊,也許因先天體質,等待局部麻醉生效的時間比一般人長,所以有更多機會聽到醫生及護士的手術房對話,他們基本談的都是會讓你開心發笑的事,也許有些病人會覺得你這時怎麼不苦人之苦,但其實,也只有這樣陽光的態度,才能長期面對生命的疾苦。
而也因這些第一線的接觸,對醫療上所謂五大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的醫護人員更覺得須倍加珍惜。他們不只工時長,還常超時工作,因手術、急診也容易有更多的醫療糾紛,健保給付的薪資又有限,待遇與其他保障上的不夠,讓不少人改行去做醫美,它利潤高、風險小,可醫護的人才資源也就出現了貧血。這次在醫院裡,有機會聽到他們的心聲,許多人面臨志業與現實間的抉擇,長此以往,臺灣醫護的制度與人才都可能面臨崩解,狀況不能不令人憂心。
正如此,在制度上做調整,對一般醫護人員的基本權益能更加重視,讓肩負更大疾病救治者以及偏鄉醫護人員能得到更好的待遇,臺灣,也才真能稱得上幸福之島。而在醫護人員不得不站到第一線爲自己發聲時,相關部門尤須用更積極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臺灣的醫護教育,從日據時代起就紮下深厚基礎,在醫療專業外,更着眼於醫療倫理的奠基,它不僅照顧到了病人,也一定程度體現了社會正義,這個臺灣強項,在兩岸交流,彼此優勢相互借鑑上,也是重要的一環。
總之,珍惜臺灣的醫護人員,不能因他們時刻就在身邊,就輕忽了他們的訴求。
(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