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經濟生機盎然

“部分樟子鬆嫁接紅松苗木已完成栽植,嫁接後的紅松生長良好,推廣潛力較大。”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簡稱“科左後旗”)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臺項目區,科左後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告訴記者,當地在前期治理基礎上,正在開展樟子鬆嫁接紅松苗木栽植示範推廣項目。該項目將紅松嫁接在樟子鬆上,既能發揮樟子鬆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的優勢,又能讓樟子鬆產出紅松種子,爲當地帶來更多收益。

曾經的努古斯臺項目區是一片荒涼的沙地,經過綜合治理,植被恢復良好。57歲的護林員郭力介紹,“在沙地治理過程中,村民種樹還能掙工資,不少村民也開始種植榛子、塞外紅蘋果等,增收路子越來越寬”。

通遼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向峰告訴記者,自“三北”工程攻堅戰啓動以來,通遼市以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爲主戰場,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深度融合,實現了沙區“綠起來”與羣衆“富起來”的雙向提升。目前,當地已形成沙棘、蘋果、文冠果、元寶楓等特色經濟林產業,同時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和碳匯產業,實現生態增綠與羣衆增收。目前,全市林草產業年產值近40億元,較“十三五”期間翻了一番。

眼下正是興安盟阿爾山市最美的季節,清晨的阿爾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區內,各地遊客沿着森林療養步道徒步散心。阿爾山文旅集團副總經理楊帥介紹,作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阿爾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區以森林康養爲主題,依託周邊的山形、地貌、林帶,改造原有的森林防火運材路。森林浴道全長7公里,兩側林木蔥蘢、山泉潺潺,特別適合療養。“景區每年七八月平均最高氣溫22℃,是天然的避暑勝地。運營以來我們年接待量約爲六七萬人次,年旅遊綜合收入約爲100萬元。”楊帥說。

“我們按照‘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思路推動林草產業高效發展,一產擴容提質,二產擴能提效,三產擴面提檔。”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於長久告訴記者,近年來興安盟在加強森林、天然草原和溼地保護管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林草經濟,加快推進林草價值轉化。截至去年底,全盟林草總產值53.95億元,較2021年的30.75億元顯著提升。今年7月以來,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防護林造林碳匯項目、突泉縣防護林造林碳匯項目相繼在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及信息平臺公示,至此,興安盟試點地區林業碳匯項目全部成功登陸全國碳市場。

在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地處大興安嶺中段西麓的寶格達山國有林場也在積極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道路。該林場黨委書記、場長陳海寶介紹,他們立足資源稟賦,克服高寒氣候、技術人才短缺等不利因素,從2021年開始嘗試發展林下經濟,成功培育出紫花高烏頭、草原黑蘑等產品,正穩步擴大種植規模。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則將溼地資源轉化爲生態旅遊優勢。當地依託國家溼地公園和溼地自然保護區內河流溼地、草本沼澤等資源,打造3個國家4A級景區,去年3個景區接待遊客共約150萬人次,收入超6000萬元,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作爲橫跨“三北”的生態功能區,內蒙古既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碳庫。全區森林面積達3.57億畝、草原面積8.15億畝、溼地面積7300萬畝;同時內蒙古也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爲集中的省區之一,全區荒漠化土地8.89億畝、沙化土地5.97億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累計完成營造林1.48億畝、種草3.67億畝、防沙治沙1.85億畝,規模均居全國前列。經過不懈努力,全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廣袤的森林草原蘊含着豐富的林草產品,從沙生資源到林菌林藥,從特色林果到木本油料,爲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重點推動特色林果、林下經濟、草產業發展,依託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溼地、大沙漠等資源,創新開發自駕遊、度假遊、康養遊等生態旅遊產品。”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鐵牛介紹,去年全區經濟林面積超2900萬畝、森林食物總產量達130萬噸以上,年草種供給能力達800萬公斤,飼草產量穩定在7800萬噸以上,林草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綠色已成爲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經濟日報記者 餘 健 孫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