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里再提「心有不甘」的智慧醫療:漫漫長路,是最大挑戰

廣達電腦上午舉行股東常會,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右)、副董事長梁次震(左)出席,談到智慧醫療,林百里強調必須進軍國際。記者葉信菉/攝影

廣達今日舉行股東會,有股東提問,廣達的智慧醫療何時能獲利?董事長林百里坦言,「這是最大的挑戰」。他強調,廣達的產品開發時間都不少於十年,才能上場並獲利,所以智慧醫療是對廣達的考驗。

林百里今天在股東會上回憶,廣達當年開發AI伺服器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世界即將進入AI時代,讓所有裝置具備智慧功能相當重要,「我們就定義自己要做智慧汽車、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初期獲利不錯,在智慧製造上,(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也很成功」。

反觀智慧醫療業務,「卻沒那麼簡單,」林百里描述,廣達先是製作一個簡單裝置給醫院,但醫院並不看重,覺得「不太有價值」,後來廣達加入AI軟體,「還是不夠,必須做出醫師需要的解決方案」,這才讓廣達從硬體做到軟體,再做到解決方案。

林百里四年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透露自己「是讀電機的,但是爲什麼一直想搞智慧醫療?因爲考聯考的時候沒考上醫學系,」他說,「既然只能考上電機系,心有不甘,所以我還是最後要把完結篇寫好,那就是智慧醫療」。

林百里說,臺灣市場太小,儘管市場使用率高、但業務量依然少,因此廣達積極進軍國外市場。

廣達每年所投入的研發經費,佔公司總營收逾2%,去年研發經費約289億元,創下新高。公司指出,今年預計集團總投入研發的經費,可望超過新臺幣300億元。研發計劃除AI與高效能運算伺服器、5G通訊技術與企業專網、NB、智慧移動與車載技術、智慧醫療與醫療物聯網)、AI智慧眼鏡與AR/VR技術。

林百里心心念唸的智慧醫療,計劃開發AI智慧醫療雲平臺、開發 AI 遠距醫療平臺、智慧雲端救護車系統、開發智慧病牀照護系統、智慧護理推車、研發智慧心電圖量測儀、開發智慧健康照護等平臺。

據悉,廣達打造的AI醫療雲運算整合平臺QOCA目前已與16個國家、20家機構合作建立模型。公司也舉辦多場工作坊,協助APEC會員的醫衛專業人士用AI進行診斷。

林百里指出,雖智慧醫療利潤比較好,但需要認證及臨牀實驗,所以海外市場是條漫漫長路。目前廣達的智慧醫療產品已成功推廣至美國,希望儘快有更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