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利用海關操縱中國財政

王正廷是巴黎和會中方代表團成員之一。(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9月760期《傳記文學》關稅自主權收回始末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北京召開關稅特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美、英、日、義、法、比、荷、葡、西班牙、丹麥、瑞典、挪威等十三國代表,關會爲各國第一次正式開會討論更改中國稅制問題,其重要性固不待言。段祺瑞臨時執政向列國代表致歡迎辭,繼曰關稅自主權是主權國家所必要者,中國當然有要求自主權的權利,隨後中國代表王正廷提出實施關稅自主辦法,主要是藉裁釐來換取關稅自主,而在裁釐與關稅自主的過渡時期,則先徵收較華盛頓會議所允許較高的附加稅。

一九二五年五月卅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中國各地持續出現反抗外國在華勢力的運動,國人意識到,由各種不平等條約帶來的關稅限制,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調整進口稅的能力,輿論對自主問題,要求甚爲迫切,蓋因關稅操之於外人,遂致門戶洞開,外貨侵入,國內產業無法與其競爭而日漸衰敗,輸入額永遠超過輸出額,物質缺乏,民生凋蔽。故關稅自主系提案中最重要之部分,十月三十日關稅自主委員會開會時,王正廷說明若關稅自主案不能滿意解決,則此次開會殆無意義,王氏說明後,日本代表首先贊成自主原則,其他各國多采質疑態度,如籌備期間三年,是否嫌短?將來國定協定稅率,能否適應國際貿易情形?裁釐計劃,按中國政情,是否切實可行?隨後王氏提出裁釐辦法,按當時在地方強勢的民國時代,「厘金」是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各省徵收之厘金,以及類於厘金之各項稅收,每年概估總額約爲華銀七千萬元,向爲各省進款之大宗,裁釐之後,恐各省收入蒙受重大損失,中央政府擬預籌款項,以抵償所失,各省每年不敷之數,擬分二期彌補,第一期由增收關稅附加稅項下劃出一部分,爲抵償之用,第二期即關稅自主期,則由關稅項下籌撥。

中國提出的自主案,日本、美國雖然原則上同意,但日本提出普通貨百分之二點五附加稅,即使在過渡期間亦不敷應付裁釐計劃。而美國強調須先訂立新約,才能廢棄舊約,也才能談關稅自主問題,至於訂立新約的首要條件即爲廢除厘金;日本則不以廢除厘金爲條件,而以訂定相互協定稅率爲條件,中國則認爲裁釐爲內政問題,關稅自主與裁釐是兩回事,不能併爲一談,自此關稅問題陷入僵局。

中國和各國代表之間的歧見,使得關稅問題處於膠着狀態,彼時中國輿論愈來愈強硬,要求關稅自主呼聲愈來愈高,十一月十六日,王正廷向各國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爭取關稅自主的決心,陳述如果列國不接受中國關稅自主的要求,中國可能仿效土耳其之先例,廢除與列國間一切關稅條約,英美迫於情勢,改採妥協的姿態,日本也深覺有調整方針的必要,調整的第一步驟即避開將協定稅率載入中國關稅自主提案。十一月十九日,中國得到關稅特別會議上的最大成果,列席會議之各國代表,議決通過中國關稅自主條款。

關稅開會半年,尚未作出決議,此時廣東政府革命軍之勢力,已達長江,形勢嚴重,甚至會議所在地首都,亦曾一度宣佈戒嚴,一九二六年四月,段祺瑞執政被逼下野,各國趁北京動亂之時,推翻原議,改爲普通品和奢侈分別徵收百分之二點五和百分之五的附加稅,此時中國會議代表王正廷已離開北京,各國代表,也陸續離京,會議遂停頓解散。

耗資一百三十萬元的關稅特別會議歷時半年有餘,由於列強向來是利用海關作爲操縱中國財政金融工具,根本無意解決中國關稅問題,更不願合理提高外國輸入中國商品的附加稅,而是利用中國政局的動盪,再度阻遏了中國關稅自主的實施步驟。對於附加稅的稅率,雖未達成正式協議,但北伐後之國民政府,在國定稅則的訂定上,大致根據北京關稅特別會議的提案稍作變通;對於中國關稅自主權,雖未形成具體法律文件,但列強對中國關稅自主原則的承認,爲中國政府後來取消協定關稅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南方的國民政府自始反對北京召開關稅會議,國民政府視之爲「純爲與帝國主義勾結圖利之一種會議,頗有擴充不平等條約之危險」,主張「此次會議,當要求完全關稅自主」,認爲會議之目的,不過使北洋軍閥得到鉅款,繼續混戰。及至關稅會議因北京政變中斷,而後來掌控北京政權的張作霖,急於另闢財源,一再催促關稅會議重開,簽署正式協議。國民政府則提出嚴重抗議,一旦關稅會議重開,不惜採激烈手段抗爭到底。(三之二;全文請見760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