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做好“三篇大文章” 推進新型工業化
工業興則遼寧興。去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與全國差距有所收窄。14個市中,有7個市增速跑贏全國。裝備製造、冶金、消費品等板塊分別同比增長4.5%、7.3%、5.4%。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2.7%,高於全國0.6個百分點。全省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今年,全省工信戰線將錨定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加大力度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統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和三年行動目標。
2月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2024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及2025年重點工作安排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二場),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出席發佈會介紹我省工業運行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穩住工業“壓艙石”
穩是進的根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穩住工業是關鍵。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面對市場疲軟、重點企業集中檢修等不利形勢,全省工業戰線頂住壓力,依託工業穩增長專班,創造性實施“基點管理”,千方百計穩生產、擴投資。加強要素保障,組織產需產融對接活動50餘場,下發穩增長獎勵資金1.57億元。建立工作專班,支持華晨寶馬等重點車企及零部件企業穩產增產。推進華錦阿美等重大項目建設,帶動4244個項目開復工、1294個項目竣工投產。瀋陽、大連入選全國20個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數量居全國首位。
今年,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工業發展仍需承壓前行。省工信廳將盯住有邊際收益產品、有正現金流企業,強化要素保障,全力支持穩產增產。繼續加強與中石油、鞍鋼、華晨寶馬等頭部企業聯動。強化單項冠軍縣、工業強縣、消費品工業特色鎮建設,加快補齊縣域經濟短板。培育海工裝備、航空製造業、輕紡工業等新的增長點。搶抓“兩重”“兩新”政策機遇,謀劃推進一批高質量項目。
調出產業“新氣象”
結構是束縛遼寧工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去年以來,我省以建設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22個重點產業集羣爲抓手,推動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並進。
去年,全省高端裝備、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現代優質特色消費品營收佔比預計分別較2023年底提高1.8、1.8、1.5、1.5個百分點。22個重點產業集羣營收佔全省規上工業約61%,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營收比重首次超過1/3,瀋陽航空、沈大工業母機、大盤綠色石化等3個集羣獲評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數量全國領先。
去年,我省共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120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4家,新增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60個、國家級8個。培育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6家,錦州太和區特種合金產業集羣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今年,我省將繼續圍繞頭部企業抓配套、調結構、擴規模,讓“老字號”更具競爭力;着力延鏈補鏈強鏈,讓“原字號”向“特”走、往“深”延;依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字號”。特別是圍繞22個重點產業集羣,打造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等優質企業,開展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建設一批省級新型技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以及燈塔工廠、產業大腦、綠色工廠等試點示範。
促轉型向“高”躍升
轉型升級是遼寧工業再創輝煌的必經之路。我省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雙螺旋”發展,推進傳統制造業向高端躍升、向智能升級、向綠色邁進。
去年,我省聚焦高端化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79項產品工藝入選國家產業基礎再造“揭榜掛帥”榜單,85個產品納入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高於全國2.4個百分點。聚焦智能化,新增省級5G工廠25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212家,全省規上工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4.8%、82.2%,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聚焦綠色化,培育省級綠色製造單位152家、國家級47家,52家企業入選廢鋼准入條件企業,數量居全國第八位。
今年,我省將繼續聚焦“三化”,圍繞產業集羣、產業鏈等領域,推出一批具有遼寧工業辨識度的改革舉措。充分發揮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工業項目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以金融爲動力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雙螺旋”,深化重點實驗室羣和產業集羣“雙羣互動”,全面提升產業服務水平。
(遼寧日報記者 孫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