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人的第二層肌膚:從 Logy、Nobuo 到川雅 看主廚們如何用制服訴說餐廳故事
以當代亞洲料理爲核心,2025 Tatler Best Taiwan 最佳 20 餐廳得主 Logy 內場制服爲立領襯衫,搭配灰色圍裙。 Photo: James Lin
從Fine Dining 到中餐,再到日本料理,不同文化都賦予制服各自的註解。它既是防護用的衣着,更是專業身份與精神的象徵。當我們走入不同廚房,就能發現制服其實是一種穿在身上的識別語言,在無聲之間,透露出職人與餐廳的價值觀。
制服的誕生,可追溯至 19 世紀法國名廚 Marie-Antoine Carême 首次設計的經典廚師服:白色雙排扣外套、高帽與圍裙。白色代表潔淨,而帽子的高度與摺痕也有傳說象徵廚師的資歷與技藝。爾後,Auguste Escoffier 則將這套制服推廣至倫敦 Savoy 酒店,使其成爲 Fine Dining 廚房秩序與專業的標誌。
安縵東京板前壽司主廚武藏廣之。 Photo: Aman Tokyo
全世界不同飲食文化,自然而然也衍生出各自的制服語言。日本懷石料理強調潔淨與禮節,餐廳人員通常會穿着「割烹着」或是和服;板前壽司師傅則以短袖白衣、頭巾與腰帶爲標誌,體現一種結合簡潔、敬意與專業的氛圍。
至於中餐,川菜、粵菜與官府菜的廚房制服則更注重實用性。相比其他菜系需要面更強列的火侯、重油煙的環境,因此制服必須耐熱、透氣且方便清洗。最經典的設計是立領短袖白袍搭配收窄袖口,以避免在翻炒過程沾染醬汁或影響動作。而在傳統體系中,有些制服甚至還承載着身份符號:帽子高度、外套釦子數量,乃至刺繡顏色,皆代表着廚師的資歷與師承。
東南亞料理亦有類似的文化符碼:泰國與印尼的宮廷料理制服常融入民族服飾元素,如腰布或立領,展現儀式感與文化根源;現代新加坡或泰國 Fine Dining,則普遍將西式廚師服與當地色彩或布料結合,發展出新的制服語言。
聽,Logy 的制服會說話
從領子幾公分、繩結設計,到圍裙背後剪裁,皆由 Logy 主廚田原諒悟親自設計,每一處都展現對細節的堅持。 Photo: James Lin
從領子幾公分、繩結設計,到圍裙背後剪裁,皆由 Logy 主廚田原諒悟親自設計,每一處都展現對細節的堅持。 Photo: James Lin
今年剛搬遷至內湖新址的 Logy,以當代亞洲料理爲核心,延續臺灣、日本及亞洲食材交織出的精彩對話。主廚田原諒悟(Ryogo Tahara)第一次意識到「制服也能展現餐廳哲學」這件事,是在當廚師的第二年,當時他看見東京 Narisawa 主廚成澤由浩身穿牛仔褲站在廚房裡,腳上卻搭配着一雙正式的皮鞋。「後來才知道,他這樣穿,是希望客人即使在莊嚴的餐廳氛圍中,還是能夠輕鬆無拘束地用餐。」田原諒悟主廚進一步分享,「我才發現原來工作穿着都有在主廚的考量範圍內,覺得很衝擊、很佩服。」那一刻,他明白原來制服也能爲餐廳與客人溝通的一種語言。
對田原諒悟來說,制服是一種「自我約束」;既然餐廳對顧客有服裝規範,團隊自然也必須以同樣標準要求自己。除了訂製自己的工作服,他也親自設計 Logy 內場的制服與圍裙:立領襯衫精確到公分;有別傳統圍裙設計,刻意將繩結隱藏;背後裁線則以交叉覆蓋避免襯衫皺摺外露,確保在廚房活動時依舊俐落。內場員工統一穿着灰色圍裙,而他本人則準備了黑、白、灰三色,用來因應不同海外聯合餐會,與對方餐廳的制服或風格來做搭配。「只要有一個細節沒做好,整體就會不夠正式、不夠優雅。」他更自嘲,自己對細節的掌控已經近乎「病入膏肓」。
談及進入工作模式的儀式感,田原諒悟認爲來自綁上圍裙、繫緊繩結的那一刻,就像是和服的腰帶(おび, obi),一旦繫上了就意味準備上工。他有三段式準備程序:備餐時穿永遠會穿一樣的黑色 T-shirt 搭配工作褲,餐前團隊會議時則會換成白色襯衫,而餐期開始前纔會繫上圍裙。「每天都會盡量在相同時間換裝,讓心情隨着步驟逐漸切換。」
機能派 VS 哲學性
今年成爲餐飲業矚目焦點的川雅主廚王國政,認爲中餐制服重點在於抗熱與透氣性。 Photo: 川雅
這份執念,與其他主廚的觀點互相呼應卻又有所不同。今年成爲餐飲業矚目焦點的川雅主廚王國政形容穿上制服,就像按下進入戰場的開關,心境會從輕鬆轉爲專注與自律。「中餐廚房的環境特別考驗制服的機能性,因爲我們需要長時間站在高溫火爐前,所以布料一定要能抵抗熱度又保持乾爽。」他不僅將廚師制服視爲責任,更是傳遞川菜飲食文化的使命。
而以日料爲根基的 Nobuo 主廚李信男(Nobu Lee)對於制服的觀點則更有哲學性。他認爲制服是專業承諾與傳承的集大成,「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沒有資格穿上料理人的制服。」對他來說,最後一刻換上制服、繫緊圍裙,象徵着能量集中與精神緊繃,就像壓力鍋逐步累積,直到第一張點菜單送進來時,所有壓力才轉化爲動能。
Nobuo 團隊近期剛換新制服,以粉紅配色增加溫暖活潑感。 Photo: Nobuo
侍酒師與外場經理的戰袍
當然,餐廳的制服語言,不是僅由主廚獨白,而是由整個團隊一同演繹。
我們將目光拉到外場,先從侍酒師開始談起。一般來說,Fine Dining 餐廳裡的侍酒師服裝有兩種標配:一是正式西裝,二是用圍裙搭配短版西裝,後者更爲傳統,在臺灣相對少見。臺灣首位獲得侍酒大師協會(CMS)認證最高資格「侍酒大師(Master Sommelier)」的盧楷文(Kevin Lu)指出,侍酒師制服在建立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的儀容可以馬上讓客人理解,他們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用餐,也會讓他們有所期待。」
2025 Tatler Best Awards 亞洲最佳侍酒師盧楷文指出,侍酒師制服在建立餐廳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Photo: James Lin
侍酒大師協會(CMS)認證「侍酒大師(Master Sommelier)」專屬徽章。 Photo: James Lin
從訂製的西裝與袖釦、侍酒大師專屬徽章,到領帶顏色,每個細節都象徵專業,不同配色也會間接影響到客人的用餐體驗。他觀察到,紅色領帶給人直觀的主導印象,藍色領帶則較爲平穩內斂,最後也發現客人似乎更偏好後者。設計之外,侍酒師的制服內裡其實充滿了驚喜——盧楷文的四個口袋中,分別裝着酒刀、服務巾、小本子、封籤等物品,以備不時之需。
Logy 外場經理 Amelia 最注重的制服細節是領口和袖口。 Photo: James Lin
外場經理不可或缺的配件:便條紙、擦拭布、手套、手錶、酒刀。 Photo: James Lin
至於 Logy 外場經理 Amelia,在服裝上最注重的是領口與袖口的整潔,兩者皆爲客人最容易看到的地方。除了身穿襯衫與西裝之外,外場人員身上也會配戴手套以及手錶,前者用來避免在餐具上留下指紋,後者則爲精準控制出餐時間。當被問起與制服之間的關係,Amelia回答:「我覺得它是一個外殼,既賦予我們責任感,又同時隱藏每個人的性格,雖然多了點限制,卻同時像在保護我們。」
從 Logy 的精緻細節,到川雅的耐熱與紀律,再到 Nobu 的傳承哲學,制服在不同文化中呈現出多重樣貌。而在內外場的日常裡,制服又化作實踐規律的工具,讓每位職人在穿上的瞬間完成角色轉換。它是餐廳風格的延伸,與客人之間無須言語的交流對談,更是料理人與工作之間最直接的連結。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