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實證中華五千年治水文明史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成都5月20日電 (歐陽易佳)5月20日,“古代水壩工程與人類文明發展”專場研討會在四川成都舉行。研討會從全球視角追溯水壩工程的起源與發展,以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爲代表的各時期古代水壩工程爲典型案例,交流古代水壩工程在防洪、運輸和引水等方面的綜合功能及工藝技術水平,探討水利工程對人類文明起源發展的支撐作用。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考慮山區與平原、上下游、城內外的關係,形成了一套高低層次顯著、工程體系完備的水利工程體系。
考古發現,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包括外圍水利系統和古城水利系統兩部分,影響範圍超過100平方公里。外圍水利系統由上下游堤壩羣組成。上游壩分爲東西兩組,各包含3條水壩;下游壩組包含4條水壩,並通過栲栳山和南山與塘山長堤相連。11條堤壩的土方量約288萬方,與周邊山體圍合成三座水庫,總庫容約4600萬方。上游兩座水庫均以基岩隘口作爲溢洪道,可保障泄洪安全。至今,外圍水利系統保存較爲完整,且部分仍在發揮作用。古城水利系統由內外城河、“井”字形主幹河道及網狀支河組成。通過8座水城門,古城內外河道可連接,並與外部更大水域相通。申遺成功以後,通過水利系統專項調查,在原11條水壩之外,又新發現20餘條新的水壩,以及與水利系統相關的4條南北向土壟,揭示出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遺產構成要素,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爲“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改寫了中國和世界的水利發展史。”
與會專家在世界遺產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就良渚遺址水利工程進一步深化了四項共識:一是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規模最大、工程數量最多的堤壩工程羣;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工程體系最爲複雜、分佈範圍最廣泛的水利工程;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類型最豐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四是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集成工程技術最多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表示,以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等爲代表的古代水壩工程建造發展實踐再次驗證,治水即治國,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國之道。立足當下,“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治水哲學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是對現代治水理念的高度提煉和昇華。
“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的發現,不僅爲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國家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樣本,也爲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王厚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