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彥平專欄/短線勿躁進 題材股可低接
臺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東以伊緊張局勢降溫,緩解投資人對全球地緣政治衝突擴大的擔憂,市場避險情緒逐步收斂,加上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在聽證會釋出偏鴿訊號,確立市場對於年底以前降息的高度預期,美股在多重利多共振效應下,科技指數受激勵再創波段新高,也帶動臺股一舉收復年線,並創下美國對外貿易「解放日」來反彈高點。
不過,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反覆不定,與新臺幣對美元匯率強勢升值創近三年新高,也讓市場在臺股挑戰歷史新高之際轉趨觀望,指數短線漲勢可能面臨修正壓力,以消化量價與技術指標高檔背離的走勢。
美國核心零售銷售成長停滯不前,與ISM最新服務業指數爲近一年來首次萎縮,凸顯貿易與關稅談判的持續進行已扭轉消費者支出與服務業成長動能,對實體經濟已開始產生壓力。
此外,服務業投入價格指數大幅攀高,顯見關稅勢必會轉嫁至消費者。不過,許多企業已提前備貨庫存,短期或可壓抑價格上漲的速度,關稅對通膨的全面影響,可能需要等到庫存去化後才能逐步顯現。
美銀最新全球基金經理調查(FMS),經理人對於未來12個月全球經濟衰退擔憂的情緒改善,平均現金比率降至三個月以來最低水準的4.2%,反映市場對經濟前景與風險性資產的信心正在修復。
惟這波資金動向並未迴流美國市場,反而集中在歐洲與新興市場等非美元資產。因此,川普關稅新政發酵與財政赤字的壓力,美元走勢疲弱仍未見到曙光,若資金持續涌入非美元市場,則美股逼近歷史新高之際,也須留意高檔賣壓涌現。
受惠人工智慧(AI) 應用擴展至自駕車、機器人與邊緣運算等領域,加上關稅暫緩課徵造成的訂單前移與扭曲,高科技產業推升出口與製造業產值高速擴張,也進一步點燃資金迴流科技股主軸,尤以輝達股價表現亮眼重返全球市值王寶座,成爲臺灣AI供應鏈領漲的關鍵推手。
惟臺股短線創高後仍面臨市場暗流,川普「大而美法案」進度未明,以及對等關稅緩徵期即將屆滿,若美國未能與各國達成協議,仍是擾亂金融市場不安的變數。
因此,隨着法人6月作帳動能逐漸鈍化,與新臺幣升值對出口業壓力大,且需留意外資期貨淨空單已高達5萬口以上,投資操作不可躁進追高,應趁回檔時逢低聚焦本益比合理、產業具題材性的個股爲主。
(作者是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