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文鋒們的創新力量,探尋6萬億“浙大系”的精神座標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從西溪到之江,從華家池到紫金港,浙江大學以百年前的求是書院爲起點,迸發出海納江河的創新活力。

拼多多、大華技術、海康威視等商業巨頭各擅勝場,“東方神秘力量”DeepSeek全球出圈……在今日之創新中國,浙江大學“求是創新”的精神圖譜,具象爲一項項前沿領域的硬科技、一家家閃耀資本舞臺的上市企業,在商業市場形成獨特的“浙大現象”:366位上市公司掌舵人(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創始人、實際控制人級別),合計執掌327家企業,總市值超6萬億元。

浙大系創業者身上,有着共性的標籤——高度的專注與專業,追求技術極致的理想主義,超越功利之上的價值觀。若將視角拉遠,浙大之於浙江,是浪花之於潮水,是山峰之於羣巒。低調務實、敢於冒險的創業者,“工商皆本、義利並重”的浙商文化,枝繁葉茂、拔節生長的產業雨林,共同融匯成一股獨具浙大特色的奔涌向前的創新創業浪潮。

1.

浙大系創業者“底色”:本分、務實

“浙大不一定是全國科研最強的大學,但一定是創業率最高的大學。”這是浙大校友的共識。

從浙大第一代創業者史玉柱和段永平,到打破電商巨頭格局的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再到全球出圈的DeepSeek創始人樑文鋒,浙大系創業者不僅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更在代際傳承中保持着獨有的精神座標。

不少受訪的浙大校友援引著名投資人段永平的“本分文化”解釋這種共性。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則將之歸納爲“高度的專注與專業化、追求技術極致的理想主義、堅持超越功利之上的追求。”

時間倒回到1998年,浙江四校合併成立新浙大。傳統工科強校背景孕育的“工程師”文化,成就了一批批浙大“技術派”企業家,將實驗室裡的“冷板凳”坐成了產業變革的“熱戰場”。

李偉是浙大計算機系02級本科、06級博士校友,曾留校任教多年,擁有近20年科研與產業經驗。2016年創立的杭州趣鏈科技有限公司,主導構建了國產自主可控的區塊鏈底層平臺Hyperchain,推動技術在多家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落地。“DeepSeek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博弈裡的能力和主動權。作爲科技創業者,我們要做引領者,就意味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要有對自主研發創新極致的追求。”他說。

求真務實、精益求精、敢爲人先,已經成爲浙大創業者的一種集體氣質。

“他們喜歡鑽研技術,但是更重視應用場景,他們執着理想但不固執,他們穩健但敢於冒險,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力。”浙大經濟學院校友、華旦天使投資董事總經理張潔這樣評價浙大系創業者。

在浙大系創業圈,很多人都會提起浙大計算機學院校友、每日互動董事長方毅。他在1999年保送進入浙大竺可楨學院混合班,並在大二期間進入竺院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ITP)並擔任班長,是學校的“風雲人物”。讀研期間他組建創業團隊,開始了連續創業之路。

“浙大務實的文化,將技術突破和商業價值挖掘很好地串聯起來,我們能夠耐心沉澱自己,同時也有‘孤注一擲’冒險的勇氣。”方毅說。

段永平曾在採訪中這樣說:“不急於搶佔先機有時也是實力的體現,這意味着你有足夠的技術自信,能夠做到後來居上。”

浙江大學中文系校友呂建明在畢業後曾投身地產多年,最後堅定地選擇了醫療賽道,“好的商業模式更像是一個俄羅斯套娃,最底層需要那種穩定現金流的業務”。

在他看來,許多浙大系創業者願意放棄短期利益,有一股長期主義的韌勁。“當你拉長視野,會對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認知,要有耐心一直堅持做對的事。”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校友章靖忠也對這種韌勁頗有體會。他掌舵的天冊律師事務所與本土企業共生共長,幫助了包括浙大系在內的許多浙企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他看來,浙大倡導的長期價值觀,讓學子不僅能夠更好地幫助客戶,還有耐心陪伴客戶共同成長。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科技創業中心的統計顯示,2017年,在上市公司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創始人、實控人級別的浙大校友有124人,共108家上市公司。根據2025年最新統計,這個數字是366人,共327家上市公司,9年時間人數增長1.95倍,上市公司數量增加2.1倍。

《浙大校友經濟藍皮書》顯示,截至2025年4月,浙大校友管理或控制327家上市公司、33家獨角獸企業、337家未來獨角獸企業、超過1200家種子獨角獸企業,覆蓋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硬科技領域。

2.

何以浙大?求是、創新

對於浙大,歷史學家李約瑟曾讚美它是“東方劍橋”,《經濟學人》雜誌稱其爲“東方斯坦福”。當浙大系企業出圈出彩,人們不免好奇:何以浙大?

“浙大從來不僅僅是傳授技藝的道場,更重要的是塑造道德人格的學府。”今年夏季畢業典禮上,浙江大學校長馬琰銘鼓勵浙大畢業生,要堅守“求是創新的精神不變”,堅守“啓真厚德的信念不變。”

在不少浙大人看來,“求是”的分量甚至更甚於“創新”。用段永平的話說:“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發現做錯就要立刻改”。

這份對“求是”的追求至終如一。從“嫦娥”系列星載光學鏡頭,到中國首臺“太空顯微實驗儀”,永新光學長期追求極致的產品與技術。1982屆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校友、永新光學總經理毛磊說,只有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領域,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將“一米寬”領域掘至“百米深”,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昔言求是,實啓爾求真。浙大的價值內核,更是對“真”的渴求。

在樑文鋒看來,DeepSeek項目從經濟角度來看是不划算的,但他覺得,不是所有人都能瘋狂一輩子,“在年輕的那些年,可以完全沒有功利目的,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很有意義”。本碩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的樑文鋒,15年前在碩士論文致謝中寫道:“導師領我進入機器視覺的大門,爲我準備學習計劃,對我進行科研訓練。”

翻閱樑文鋒所在專業的培養方案,可以看到《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與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前沿領域課程,是浙大當時的專業選修課。“讓‘會讀書的人’成爲‘會創造的人’。”浙大竺可楨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葛堅這樣概括浙大的人才培養理念。

人才需要什麼,浙大就做什麼。

1999年,浙大在國內率先創辦“創新創業強化班”(ITP)。該班作爲輔修專業,從全校各專業招收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潛質的優秀學生,強化培養。

浙大ITP創始人、浙大管理學院原院長吳曉波仍記得當年創立ITP的緣由:“那年我在美國訪學,目睹了斯坦福和硅谷在創新創業中發揮的作用,觸動很大。回國後,立刻給時任校領導寫了封長信。”

在浙大,創新創業思想發端於課堂、成長於實踐,學校設置了包含通識、專業、交叉和輔修等體系完整的創新創業類課程,爲超過80%本科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實踐研究。

雲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的機器人創業之旅,就源於在本科期間參加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競賽。比賽鍛造了他和團隊自主鑽研的能力,讓理論和實踐相互融合提升。如今,浙江大學已開設100餘門創新創業課程,培養了1200餘名學生,孵化出至少5家上市企業及20餘家獨角獸。

一切的創業創新故事,離不開時與勢。紮根浙江這片創業創新的熱土,浙大與浙江的民營經濟一同拔節生長。

廣脈科技董事長趙國民是浙大經管MBA首屆畢業生,他在48歲決定在杭州創業,“創業的時候就規劃好了,十年後公司一定要上市”。2012年創立的廣脈科技不負衆望,2021年登陸北交所,今年將擁有自己的新總部大樓。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呂建明認爲,浙江民營經濟發達,資本和製造業產業基礎雄厚,加上浙江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創業基因,給浙大系創業者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支持。

談及浙江的營商環境,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軼清這樣評價:“政府在管理上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必要時及時補位,這樣政府和市場就形成了合力。”

“六小龍”所在的杭州,無疑是浙江優良營商環境的“代言城市”。據杭州市科技局的報告,杭州現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5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60家,入駐企業2.7萬家。數據顯示,杭州已連續5年每年新引進35歲以下大學生超過35萬人,連續14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擁有量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

3.

潮涌未來:全鏈條生態賦能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南大門,紅牆白柱,坐落在一片綠茵之上,它由浙大深圳校友會衆籌捐建。如今,這座校門不僅連接學校內外,更是一座象徵着學校精神的標誌性建築。

龐大的校友圈是支撐浙大系“創業雨林”的“隱藏根系”。坐擁140餘個地方校友組織,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堪稱全國最富有的校友基金會之一。據《浙大校友經濟藍皮書》統計,僅排名靠前的12家浙大系投資機構,累計投資浙大項目就超過430個,累計投資金額超120億元。

李偉的趣鏈科技經常被人打趣爲“校辦工廠”——公司員工一度有90%以上都來自浙大。“校友間相互投資,相互支持在浙大是常態,形成了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促進了學科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他說。

正衝刺港交所IPO的仙工智能,三位創始人是浙大同窗,曾代表浙大兩奪RoboCup世界冠軍。不久前,思看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身後同樣站着三位浙大校友。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羣核科技、SaaS準獨角獸盤興數智,專注於模擬與數模混合芯片的傑華特等衝刺IPO的公司,均由浙大學子掌舵。浙大系軍團正在用硬實力收穫資本市場的青睞。

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需要全鏈條的賦能生態。

從浙大玉泉校區西門步行十多分鐘,三幢半圍合式拼接建築掩映在蔥鬱林木間,雲深處創始人朱秋國的仿生腿足機器人創新工坊等12個浙大教師團隊領銜的創新工坊棲居於此。這個由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杭州市西湖區靈隱街道聯合打造的新型創新創業綜合體——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可提供“技術研發—創意驗證—企業孵化”的全流程服務。

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區內,回車科技CEO易昊翔和他的團隊正在四樓百來平方米的辦公間忙碌着。不久前的海外展覽上,回車科技最新研發的AI眼鏡銷售額突破千萬元。

浙江大學創新創業研究院院長王玲玲介紹,該園區運營的核心在於“教科人一體”模式,實現對科創企業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鏈條支持。作爲浙江省重大產業項目,浙大總部園累計營收超1500億元,貢獻稅收超25億元,已形成從初創項目、專精特新企業到上市公司、國央企的引育服務體系。

“創業,就是面對死亡。”在浙大系企業家光環之外,創業者們清醒地意識到,站在聚光燈下的永遠是成功者。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應抱有足夠的客觀理性和謙卑敬畏。

“不能只着眼於科技創新的結果,需看到背後多方協同的力量。”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郭斌認爲,“政府政策的指引與扶持、基礎研究的突破與應用、細分場景的深耕與洞察、多方資源的配合、商業模式創新的助力等要素的高效協同,將是中國硬科技企業未來的創新和發展的核心關鍵。”

楊軼清也提醒,儘管在話題熱度上,杭州“六小龍”已站在舞臺中央,但真正挑起經濟大梁的還是傳統產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以‘六小龍’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產業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六小龍’和傳統產業之間的深度連接和有機融合,正是未來浙江經濟的最大優勢。”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浙江正扭住關鍵、加力攻堅。5月23日,在全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浙江省委書記王浩表示,持續推動“兩新”深度融合不斷取得新突破,要強化企業高校平臺人才緊密聯動,加強“高校+平臺+企業+產業鏈”結對合作,健全協同攻關、聯合創新機制,更好推動創新成果源頭供給和應用轉化。

穿越逆境,抵達繁星,這是科創時代所有中國創業者共同的信條。弄潮兒向濤頭立,浙大系及浙江的創業者,以穩紮穩打的務實、永不言敗的堅韌、勇立潮頭的進取,向着時代浪潮的方向奔涌前進。

作者:吳正懿 羅茂林 楊燁

轉自: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