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世巨鱔!高雄釣客花40分鐘拉上岸 學者認證:全臺最大尾
高雄一名林姓釣客日前在南部某河域釣獲一尾長達195公分、身圍80公分的巨型鱷雀鱔,打破臺灣野外紀錄,成爲目前已知最大尾的個體。(圖/擷取自YouTube 中視新聞)
高雄一名林姓釣客日前在南部某河域釣獲一尾長達195公分、身圍80公分的巨型鱷雀鱔,打破臺灣野外紀錄,成爲目前已知最大尾的個體,專家學者指出,該魚極可能是遭水族愛好者棄養放生,恐對臺灣水域生態造成衝擊,呼籲勿隨意野放外來種生物。
林姓釣客分享,他多年來於臺灣各大水域垂釣,極少見到鱷雀鱔蹤跡,去年12月得知南部河流曾釣獲一尾170公分個體後,決定前往挑戰,經過多次嘗試,終於在2月9日成功釣獲這尾巨鱔。
林姓釣客表示,「從上午8點垂釣至11點多仍一無所獲,準備收竿時,魚鉤突然被固定住,接着緩慢移動,隨後魚竿與捲線器激烈拉扯,花了40分鐘才成功拉上岸。」
釣獲後,他驚訝發現,這尾鱷雀鱔的鰓蓋纏繞着塑膠繩,研判已纏住數年,隨成長繩索越勒越緊,導致皮膚嚴重潰爛,突顯環境污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魚類研究人員黃世彬博士指出,鱷雀鱔原產北美,當地曾發現長達3公尺的個體,這類魚種因外型類似鱷魚,故得名「鱷雀鱔」。
黃世彬說,鱷雀鱔因會浮上水面呼吸,不難被釣客發現,一旦被追蹤,也可能成爲釣客目標,由於它是北美洲的大型淡水魚,主要捕食魚類、甲殼類及蛙類,甚至也會捕食水鳥,是一種具有掠食性的魚類,如果被野放至野外將會捕食原生物種而造成生態破壞,二來它的利齒也可能傷及釣客或遊客,呼籲水族愛好者不要隨意野放鱷雀鱔及其他外來種。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組主任韓僑權也表示,這尾長195公分的巨鱔,大多是水族觀賞飼養後野放。臺灣飼養者往往從10公分幼魚開始飼育,但因體型巨大,許多人最終選擇棄養野放,導致牠們在野外快速成長,捕食大量魚蝦與水生生物,恐破壞當地生態。
韓僑權強調:「一旦決定飼養鱷雀鱔,就應負責到底,不應隨意棄養於自然河域,否則將嚴重影響原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