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強重返理性 經濟現實爲重

受到中美關稅戰暫時和解影響,美股12日一開盤全線井噴,以大漲慶賀。圖爲紐約證交所內2名交易員正在交談。(路透)

歷經數月緊張對峙後,美國與中國11日達成關鍵協議,雙方將於未來90日內大幅下調4月以來加徵的關稅,爲貿易戰按下暫停鍵。《華爾街日報》與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解讀,此舉不僅緩解雙邊摩擦,更爲全球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反映雙方在戰略對抗與經濟現實間尋求平衡的艱難抉擇。

根據協議,美方關稅從145%下調至30%,中方也從125%降至10%關稅。雙方保持該稅率90日以爭取更多談判空間。主要關稅暫時削減,但部分針對性措施照舊,尤其是中國涉及芬太尼問題加徵的20%關稅。此外,美方仍保留鋼、鋁與汽車等產業的25%關稅,以及部分川普與拜登時期延續至今的限制。

兩國達成協議的消息令投資人意外振奮,全球各地股市普遍走升。 Pantheon宏觀經濟首席歐元區經濟學家維斯特森(Klaus Vistesen)形容是貿易戰的「大規模降級」,並直言「貿易戰乍看之下已經結束」。韋德布希證券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表示,關稅減幅如同「夢想化爲現實」。

然而,這場「暫時和平」所揭示的,遠不只是兩國經濟互賴的現實,更折射出華府在選擇性施壓與戰略妥協間的艱難平衡。儘管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強調追求長期穩定,但《Politico》指出,商務部同時對航空設備啓動新進口調查,釐清外國政府補助對行業競爭力的影響。美媒將其解讀爲未來向航空產業加徵關稅的號角,也顯示貿易手段仍是川普政府對外施壓的重要手段。

此外,美中雙方皆強調希望維持談判框架,並推動更多市場開放。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son Greer)指出,中國是唯一堅持實施報復關稅的主要國家,而「大多數貿易伙伴選擇與美國協商或不報復」,這也突顯出中美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獨特對抗態勢。

如同維斯特森所言,這場變化可視爲美國對貿易戰「半途而廢」。而布魯塞爾歐洲暨全球經濟研究所(Bruegel)資深研究員沃爾夫則從歐洲角度出發,認爲「美國退讓證明強硬立場有用」,暗示中國在堅持立場的同時,並未完全喪失外交主導權。美國也因此意識到高關稅的代價難以承受,重返理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