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強博弈-美中兩強夾縫中求生存的東南亞
圖/美聯社
川普的對等關稅除了掀起美中兩大強權激烈貿易對抗之外,其他國家也被迫得在兩強之間選邊站,尤其加徵關稅幅度最高的十個國家當中就有四個位於東南亞,像是越南、柬埔寨恐將難以持續左右逢源。
事實上,早在2018首波美中貿易戰之後,爲規避關稅或貿易限制,經由東南亞洗產地轉口歐美,儼然成爲全球供應鏈主流。東南亞受惠於此,吸引大量外資進駐,確實也帶動當地經濟蓬勃發展。依據亞洲開發銀行(ADB)最新統計,2024年東南亞整體經濟成長率爲4.8%,越南及柬埔寨更分別創下7.1%、6.0%的亮眼佳績。
但若真的全面開徵對等關稅,高經濟成長率勢必無以爲繼,ADB初估對新興亞洲的衝擊,2025年GDP年增率將減少0.2個百分點,2026年更擴大至0.8個百分點。當然,此預估仍存極大不確定性,一方面川普政策反覆無常,態度180度大逆轉已是常態,導致景氣展望難以準確預測;另一方面,對等關稅旨在威逼各國重返談判桌,因此實際影響仍取決於談判結果,以及各國所採取的應對措施。
對此,相較於中國大陸的強硬奉陪到底,東南亞國家已承諾不會採取報復措施,並強調可隨時展開談判。但是否自此對美就言聽計從,倒也不盡然,應當仍會保持模糊不選邊,甚或拉攏第三方如日本,謀求自身利益極大化。畢竟經貿結構要在一時半刻之間完全轉向絕非易事,特別是東南亞長期以來跟中國大陸政經關係緊密,乃至於掌控了部分國家的金流與經濟命脈。
譬如越南,2024年從中國大陸進口總額近1,500億美元,高居東南亞各國首位;但同時對美出口總額亦有1,420億美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更創造出逾1,200億美元的順差。其實在過去八年間,越南從中國大陸進口及對美國出口,兩者幾乎呈現齊頭並進成長態勢。正因如此,美國後續要求越南不外乎兩大重點:透過關稅談判降低貿易逆差,及強化供應鏈來源的審覈與查驗以防堵洗產地弊端。
惟越南囿於出口高度依賴美國,跟川普討價還價本錢恐相對有限,是以除了第一時間聯繫美方尋求延緩執行關稅之外,首輪談判也已在日前正式登場。然而,越南並未因此就跟中國大陸交惡,習近平訪越期間兩國簽署多達45項合作協議,涵蓋人工智慧、農產貿易、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
無獨有偶地,日本首相石破茂亦親訪越南,雙方共簽署四項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能源轉型、產品貿易及半導體研發等。
對比越南試圖兩邊不得罪,柬埔寨面對美國關稅強力威逼,則索性更往中國大陸靠攏。其實中國大陸本就是柬埔寨重要的政治盟友,對柬國經濟發展亦挹注大量資金,向來是第一大外資來源國,2024年柬埔寨就有近半外資爲陸資。故即便柬埔寨稅率高達49%,甚至太陽能板因不配合美國調查面臨3,521%天價,至今仍未見柬國政府非常地積極採取具體行動。
相對地,柬埔寨可能更期待中國大陸對其伸出援手,如同先前川普撤銷國際開發總署(USAID)對柬援助計劃後,陸資隨即補上資金缺口,期盼以此緩和關稅帶來的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