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販店賣花 民衆捧場 花店不滿

爲幫助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影響的花農,臺北花市2020年5月打入家樂福量販店市場,疫情趨緩後,爲推廣花卉多元通路,採自營方式,從原先15家拓展到30家。(臺北花市提供/張珈瑄臺北傳真)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期,各類婚喪喜慶活動停擺,大量花卉滯銷,後疫情時代臺北花市爲拯救花農生計進攻家樂福,臺北花市總經理張堂穆表示,增加銷售通路可培養民衆買花習慣,將花的消費融入生活,帶動日後買氣,不僅限於特殊節慶。不過,花店業者認爲花市打壞行情,也可能讓消費者誤會花店賣太貴。

疫情後,農業部提出「全家楓」計劃,由臺北花市、臺灣花卉發展協會、臺灣花卉輸出業同業公會分別供貨給全聯、家樂福、楓康超市。臺北花市企畫室副主任洪子傑表示,計劃執行1年後疫情趨緩,2021年開始採自營方式,從15家拓展到30家。

洪子傑指出,初期以成本較低、可長期擺放的盆花爲主,2021年盆花銷售量近12.5萬盆,2024年達到近19.4萬盆,2023年陸續加入有觀賞期限的切花,經1年營銷從1.6萬把成長到3.9萬把,民衆除了在傳統花店、市場買花,就像購買生活用品一樣,隨時能買到花卉。

他說,目前銷售前3名爲家樂福淡新店、新店店、林口店,影響條件取決地區花店通路多寡、民衆喜好,家樂福客羣年齡層稍長,較忌諱白花,所以紅色、粉色系百合就佔40%銷售量,其他洋桔梗、菊花、滿天星、玫瑰等都是熱門花卉。

張堂穆表示,美國、日本很早就開始在量販店賣花,臺灣慢慢跟進,現在不少便利超商也開始觀望,偶爾會在情人節販售玫瑰,一般花店可能不諒解爲何搶生意,但通路多元消費者能就近買花,進一步會養成買花習慣。

鮮花店老闆蘇小姐認爲,花市作法有點打壞行情,花店除了花本體外還有客製化技術層面,客人會不理解爲何花店花價昂貴,買花習慣、儀式感是從小養成,不會因爲通路多元就擴大買氣;精緻花店業者李先生說,有些消費者不懂,在賣場買花後會誤以爲花店刻意擡高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