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都應探索「中國往何處去」
聯合報六月一日民意論壇黃年「這已經不是國共內戰了」一文,站在「爲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爲中華民族創造救贖」的高度,問出了臺灣早就該和大陸同胞討論的大問題─中國該往何處去。謹以我在大陸、香港求學和交流的經驗,分享個人見解。
大陸同胞有何可寄望於港臺者?無非就是「另一種中國的可能」。港臺比較自由或公正的地方,早被大陸民間媒體與公知作爲「他山之石」拿來與大陸體制攻錯。如果我們能把握這點,也能以思想撬動大局。但若港臺不再能提供這些想像,甚至愈來愈多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期望背道而馳的言論與表現,那便只得淪爲反面教材。這應是我們討論「中國往何處去」時宜先建立的認識。
大陸網友對中共百餘年來的努力方向,存在着一種善意解讀:「不墮輪迴」,即毛澤東一九四五年在延安回答黃炎培的關於克服、跳出治亂循環的「歷史週期率」問題,放到今天就是如何突破「階級固化」的困局。
當年毛澤東開出的解方是「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民主」,後來的實踐是「人民民主專政」。如今「民主」仍然列在十二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但民間輿論對「民主」已然除魅,因歐美民主國家在失控的跨國資本主義作用之下,貧富分化、階級固化,且能假選票政治將民衆困在僞議題中內耗不已。這樣還不如繼續跟黨走,一則集權大政府在保障底層民生上責無旁貸;二則這些年來大陸確實在國防科技等層面有所成就,受到民衆肯定。
如今大陸社會對分配不公等議題深感不滿,中共高層也十分清楚,這兩年再三出臺了促進消費的政策,但當微博評論區又出現「錢都拿來還房貸了,都在爲過去的土地財政埋單」之類直指癥結甚至追責的呼聲,臺港又有什麼經驗和模式可供有心人拿來攻錯?
從大處來說,答案是:沒有。香港炒房炒得更厲害,臺灣也年年講「居住正義」,屆屆選舉又選出「上流社會」,反而頗有人對中共壯士斷腕,引爆房地產暗雷叫好。
但從小處來說,也還有不少。有大陸網友問了個頗受共鳴的問題:「爲什麼我對國家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但對個人的生涯只有悲觀?」在一場場科技突破、外交勝利的捷報底下,從教育、就業、居住、法治等關係到海量小民切身權益與尊嚴的領域,一直都充溢着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共中央既不可能,也其實不想完全捂滅這些民怨,畢竟這對地方和各機關單位的權力多少算是種制衡。在這些領域,就還有不少人會對臺港做得比較好或比較不差的部份,表示嚮往或肯定。這就是我們尚有可爲之處。
當今真能動人的議題,已非民主、人權、法治等套裝大詞,而是迴歸到公與私、集權與分權、生產分配與再分配的永恆拉扯。我們難以奢望有某種理想模式可把中國以至全世界統一起來,但是,持續在「不一樣」的道路上探索,且讓在大陸難以發聲者,可藉臺灣平臺伸張己見;在臺灣不得意者,可藉大陸平臺開罵,進而匯成少許有益健康的壓力,這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全面、踏實地漸次回答「中國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