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玉明委員:藏羚羊已從保護初期的2萬多隻恢復到7萬多隻

3月10日8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

會上有記者提問全國政協委員、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首席專家連玉明,作爲一名60歲從北京到青海的援青幹部,爲什麼要做這樣的轉變?在新的崗位有哪些經歷和收穫?

“我現在正在青海援青,這是我最難忘、最珍貴的人生經歷。”連玉明說,在一年多的援青工作中,他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三江源人的衣食住行和他們的所思所想,非常榮幸的成爲黃河源頭第一村—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榮譽牧民。

“七八月份是青海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而這時候我們在海拔4600多米的黃河源頭穿着棉衣,外加一件軍大衣,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高原反應。”連玉明說,就在這個地方住着一戶人家,人們將其稱爲“黃河源頭第一哨”,這是祖孫三代14口之家,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裡。問他們苦不苦,他用藏語回答我“很光榮”。爲什麼“很光榮”?他說現在端的是國家碗,吃的是生態飯,每一名生態管護員每個月還可以領到政府發的工資,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

連玉明表示,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生長着有可記錄的3000多種高寒野生植物,還有310種可記錄的高寒野生動物,這裡還居住着11.42萬藏族老百姓。由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率先實行了“一戶一崗”制度,現在有21432名生態管護員日夜堅守在三江源大地上。正是有這樣千千萬萬的守護者,才使三江源頭中華水塔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整體提升。三江源頭水資源的含氧量年均增長6%以上,珍稀動物藏羚羊從保護初期的2萬多隻恢復到現在的7萬多隻,難得一見的雪豹、金錢豹頻頻亮相,野犛牛在源頭大地自由奔跑……三江源頭碧波盪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掀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