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姻中國科技,ABB在華戰略重構

在3月30日閉幕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奧迪中國總裁羅英瀚與寶馬集團大中華區CEO高翔透露了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的戰略必要性,這也是未來ABB(奧迪、奔馳和寶馬)在中國進一步發展業務的重要方向。

從ABB近期動作來看,一方面將推出新平臺產品,寶馬今年將在全球市場推出的BMW新世代車型,奧迪未來兩年在中國推出7款新車,奔馳基於全新MMA平臺打造的全新CLA已迎來全球首發。另一方面,在智能化上推出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同時與阿里、華爲等科技企業合作。

具體來看,寶馬近期宣佈與共同開發基於鴻蒙系統的智能應用生態,隨後又與阿里巴巴共同開發寶馬定製AI引擎。羅英瀚透露,奧迪正在通過全球技術平臺融入中國特有的功能和技術,將華爲 ADS 智駕系統引入 PPC、PPE 平臺,新車全部搭載奧華爲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奔馳純電CLA車型將與國內頂級智駕供應商合作,提供端到端高階智駕方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豪華車企與科技企業緊密合作,但在最爲關鍵的底層架構上採取了自研方式,掌握核心技術控制權。此外,奧迪在與華爲的合作中,也並非直接採用智駕系統,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二次聯合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ABB在中國市場集體遭遇滑鐵盧。與此同時,以問界、理想爲代表的中國新勢力憑藉智能化優勢,在30萬元以上市場加速搶奪豪華車市場份額。豪華品牌過去依賴的機械性能和品牌溢價,在智能電車時代不足以支撐其競爭力,而ABB在智能化領域的短板較爲突出,產品迭代速度普遍較慢。

電動車百人會秘書長張永偉表示,中國已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超60%,且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領先全球。這要求跨國車企重新定義中國市場和在華戰略。很多車企強化本土化研發,加快在華本土供應鏈建設,反哺全球。“中國本土企業一個最大的變化是快速迭代、加速創新,不斷提供滿足日益變化的消費者的需要。跨國企業要具備像中國本土企業這樣更加快速的創新和反應能力,要改變過去決策慢的問題,要淡化或者避免過去由於管理和技術兩頭在外形成的跨國企業的紅利所形成的固有模式,加快創新。”

ABB均已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其中寶馬將中國研發中心升級爲全球第二大創新樞紐,同時將瀋陽生產基地定位爲“全球創新中心”,而非“海外工廠”;奧迪則在PPE平臺產品融入華爲技術的同時,和上汽聯合開發全新電動車。奔馳上海研發中心主導開發的L2++高階智駕系統搭載於全新CLA車型。

過去,跨國車企傳統“總部決策-區域執行”的模式難以適應中國市場。傳統豪華車企開啓本土化研發策略,以此縮短決策週期。業內認爲,在決策權與技術開發本土化上實現同步也十分重要,即組織架構的適配性——如何在保持全球標準的同時,賦予中國團隊更大決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