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4年,《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25)》在滬發佈

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7月4日電 (記者董志雯)近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全球城市發展戰略創新團隊研發的“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25)》(簡稱“《報告》”)在滬發佈。該份報告重點討論了全球化轉折背景下全球城市運行邏輯與網絡關係的重構與變化特點。

據介紹,報告已連續14年發佈,定位是爲中國城市發展提供國際座標系。

報告認爲,隨着技術變革、國際機制等關鍵要素的變化,國際城市的發展機制與層級判定標準面臨新的重構,並面臨外部流量依賴、城市與國家關係變化、城市發展目標導向變化、城市間關係重塑、城市核心功能多樣化趨勢等一系列新挑戰。國際城市的運行邏輯呈現本土化、區域化、策源化、包容化等四層次新調整。

全球城市間的競爭,由經濟功能爲核心的單一領域比拼,向綜合功能體系、新技術應用與新賽道、安全與韌性等三大增量領域擴展。

報告認爲,在國際關係帶來的國際經濟互動與增長前景不確定的預期下,國際性大都市需保持自身作爲經濟增長“穩定器”的作用,並強化對本國及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增長速度與發展質量二者“不可偏廢”。國際貿易中心城市需要在保持經貿互動流量的同時,主動調整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制度設定等體系配置以及金融、貿易、航運等功能服務面向,針對性參與、適應新經貿規則與區域規則,爭取經濟全球化轉型帶來的“經貿增量”。

報告提出,全球城市網絡面臨進一步擴容的要求,需要納入更多、更具多樣性和增長潛力的新興節點城市。“全球南方”城市成爲全球城市網絡的重要增量羣體來源,相關城市網絡未來有望肩負起推動全球包容性發展、增進全球城市網絡完整性、解決全球城市發展悖論的歷史使命,對於解決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均衡問題具有獨特的戰略價值。

此外,報告還收錄24篇專題報告,集納了國際城市在戰略規劃升級、數字創新發展、經濟深化轉型、社會人本友好、文化激發活力、生態循環發展、治理體系轉型、空間優化增長等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轉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