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效應/打造連鎖多品牌 循序漸進
臺灣連鎖事業朝多品牌發展,蔚爲潮流,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臺灣市場規模小,想做大必然要發展多品牌,這是隻見其一。
早期即多品牌發展的開店企業,較易偏安爲區域品牌,難以成就全國性品牌通路,例如太鼓餐飲集團;甚至會失速退場,例如燦坤的餐飲事業羣。無論是須靠主廚團隊,重內場輕外場;抑或是分散專注力在多個品牌,造成顧此失彼之境,借鑑他山之石,先一步看見經營的其二。
「千金難買早知道」,作爲通路事業重要的發展策略,「連鎖」的妙用即在於「早知道」。團隊作戰,內外協作,將一家店劃分爲若干工作站,透過工作站建立標準操作流程,培養熟手、精煉執行,十年磨一劍,鑄就單一品牌的連鎖規模,真正將一個品牌做大又做強。
有了一個強大的品牌通路做爲基礎,此時發展多品牌,可說是水到渠成。八方雲集前20年的發展只專注在一個品牌,臺灣雖小也能達成千店規模,一個品牌做到千店,近五年發展多品牌,旗下「樑社漢排骨飯」已達230店、營收30億規模。
八方雲集發展多品牌之路也並非一路高歌,收購而來的丹堤咖啡、及芳珍蔬食,都止步在百店之前。育成中的多品牌若無戰功,有進有退、知所進退,是必然的策略調節。
所謂先做大做強一個品牌,究竟先發品牌達成多少店的規模,再開發第二個品牌連鎖呢?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建議參酌三個數字指標:
一是先發品牌站上百店規模;二爲其營業額站上新臺幣10億大關;第三,年度稅後淨利達到5,000萬臺幣。
以上三者成立一項,再發展多品牌時機較佳,畢竟連鎖企業的多品牌計劃,本就不是隻開一、兩家店而已,目標是下一個百店規模品牌。
當然,若是成爲區域王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前面提到的太鼓餐飲集團。儘管多品牌發展受限人力資源而受阻,但其經營過的餐飲品牌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現辦桌世家主廚兄弟的料理實力,其餐廳在沙鹿地區依舊首屈一指,往年菜市場發展,也每每令人驚豔。
連鎖並不必然多品牌,多品牌發展也並非暢行無阻,一個品牌也不是開一家店來招收加盟如此簡單,遑論直營連鎖的多品牌拓展,投資計劃必須慎始。
說到底還是策略選擇與執行力貫徹的問題啊!下回專欄就來討論連鎖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