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守身 文以塑魂
鍾文華
(一)漢字的構形演變與釋義傳承,往往蘊含思想寄託與價值導向。
“廉”在甲骨文中尚未發現明確字形,其戰國時期寫法由“廣”(表示與房屋、居所相關)和“兼”組成。
《說文解字》對“廉”的解釋爲“仄也”,這裡的“仄”並非“狹窄”,而是“側傾”,有物體邊緣“傾斜、棱角分明”之意,突出其規整、不圓滑的特點。基於棱角分明、方正不曲的含義,“廉”逐漸引申出對品行端正、節儉不貪品質的描述。
此外,《說文解字注》中對“叛”的解釋爲“半反也。反、覆也。反者叛之全。叛者反之半。”意爲“叛”是部分反叛,“反”是完全反叛。腐敗就是不能堅守初心的中途背叛。
“廉者,政之本也。”清正廉潔,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推崇的美德,更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政治品質。
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指導下建立的政黨,其先進性、純潔性特質,註定了與腐敗水火不容,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備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深入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激發共產黨員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看成是極大的恥辱。
廉潔,是刀刃向內的勇氣、清清白白的風氣、無私無畏的大氣,更是信念堅定的底氣。對中國共產黨人而言,恪守清廉底線,本質上是對崇高信仰的篤行、對黨組織的同心聚力、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守護、對先賢清德的傳承,其中蘊含着堅守之美。
廉潔是對堅定信仰的實踐。正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強調“知行合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將理想信念轉化爲“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行動自覺。焦裕祿在蘭考治沙救災中始終“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讓信仰在廉潔奉公中熠熠生輝;黃大發帶領村民鑿渠脫貧中拒絕任何特殊待遇,以廉潔底色託舉着“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信仰追求;張桂梅在大山深處辦學育人中始終甘守清苦,讓信仰在無私奉獻中綻放光華……這些鮮活事例印證:當對人民的赤誠、對事業的執着深植於心,便會生髮出抵禦誘惑、堅守底線的內在力量。
廉潔是對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註解。20世紀初,中國政壇風雲激盪,各式政黨爭相問世,如今絕大多數已風流雲散,而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時的50多人發展爲世界規模最大政黨,依舊生機勃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始終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便將“紀律”寫入基因,古田會議確立思想建黨原則,西柏坡立下“六條規定”……嚴明的紀律始終是黨的生命線。
廉潔是對美好生活的守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尚書》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共產黨人的廉潔觀,始終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頻共振。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插隊時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經歷,讓他深刻理解“人民”二字的千鈞分量;在十八洞村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在大涼山與彝族羣衆圍坐火塘話家常,展現的正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赤子情懷。
廉潔是對先賢清德的傳承。《周禮》提出考查官吏的“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作爲官員廉潔奉公的行爲規範與整飭吏治的參考標準。孔子主張“見利思義”“行己有恥”“欲而不貪”,提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言“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老子則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些思想爲中國共產黨人的廉潔觀提供了深厚文化滋養。
回望來時路,廉潔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本色。新時代趕考路上,我們更需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定力守護初心,用“不要人誇顏色好”的品格踐行使命,讓廉潔清風持續吹拂、正氣永駐。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民期待的莊嚴迴應。
(二)修德與廉潔互爲表裡、彼此成就,都是中華民族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
《禮記》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置於“治國平天下”之前,足見其分量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幹部的品德修養,他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加強黨性修養是修德的重要體現。幹部只有不斷加強政治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作風修養、紀律修養等,才能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對黨的忠誠與對人民的赤誠。
我們要在理論學習中淬鍊信仰,讓理想信念如淬火精鋼,經得住歲月磨洗;在躬身實踐中涵養爲民情懷,讓務實清廉的作風如春風化雨,浸潤羣衆心田;在正身律己中劃定行爲邊界,讓鐵的紀律似金剛鎧甲,抵禦歪風侵蝕。如此,方能讓廉潔之花在心田灼灼綻放。
(三)讀書是幹部修德的重要途徑,亦是養生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最大的愛好是讀書”,也要求領導幹部“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讀書能避免淺陋直白,讓心靈豐盈。《論語》《尚書》等古籍蘊含的智慧,能幫助我們學習換位思考、體會處世道理,能幫助我們提升心智、正確待人接物。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讀書可防止浮躁貪婪,讓心靈寧靜淡泊。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孟子言“養心莫善於寡慾”。研讀這些經典,幹部能從古代先賢那裡汲取智慧、沉澱自我,守住心靈的寧靜與澄澈。
讀書還能消除煩惱鬱悶,讓心靈愉悅平和。面對壓力時,一本好書宛如溫暖爐前的火光,能驅散心中陰霾。當幹部以讀書爲樂,便能在書香中滋養身心,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工作,以更純淨的心靈堅守廉潔從政的初心。
(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的家風,不僅關係自己的家庭,而且關係黨風政風。”以廉潔文化齊家是廉潔從政的重要保障。
從古至今,諸多名門以良好家風傳承於世。包拯以“清廉”著稱,其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警示子孫堅守廉潔;《朱子家訓》的作者以通俗淺白的語言,將儒家倫理中的修身、齊家之道具體化,其中蘊含的清廉、勤儉、孝悌等理念,成爲很多家庭的行爲規範,流傳廣泛且影響深遠;林則徐家風嚴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不僅是其人生準則,更成爲林家後人的精神信條。
反觀一些幹部,走向腐敗往往與家風不正密切相關。個別幹部縱容親屬利用自己的職權謀取私利,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我們應從中汲取教訓,以廉潔文化齊家,嚴格要求親屬子女,讓家庭成爲廉潔的港灣而非腐敗的溫牀。
(五)文旅領域憑藉豐富資源與廣泛影響力,成爲傳播廉潔文化的重要平臺。
文旅資源是一座蘊含廉潔文化的寶庫。博物館裡,那些承載歷史記憶的文物,背後就有着古代清官廉吏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故事;文化館中,優秀文藝作品所展現的道德準則與價值觀念,不乏對廉潔品質的推崇;圖書館內,衆多經典書籍更是深入探討廉潔的內涵與意義。
旅遊景區在廉潔文化傳播方面,也有着獨特優勢。衆多旅遊景點記錄着廉潔奉公故事。遊客參觀紀念館、故居等處,便能在身臨其境中感悟和汲取廉潔力量。將廉潔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旅遊線路設計,打造諸如“清風之旅”這般的特色旅遊產品,可使遊客在休閒旅遊時,自然地接受廉潔文化的薰陶,讓廉潔理念在心中悄然紮根。
通過文旅工作與廉潔文化的深度融合,並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讓廉潔文化以更生動、便捷的方式走進大衆,有助於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風尚,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堅實文化支撐。
(六)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既要以制度剛性築牢廉潔根基,也要以文塑魂,涵養廉潔自覺。
中央八項規定以“一子落”推動“滿盤活”,如一場持續浸潤的春雨,讓崇廉拒腐的種子在人們心田持續紮根生長,使廉潔自律從制度要求漸變爲社會共識,從行爲規範昇華爲價值追求,凝聚成風清氣正的時代氣象。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用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約束,將廉潔從政的要求轉化爲可觸可感的實踐,有力促進了黨員幹部精神狀態、素質能力提升。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十年磨一劍,這把“利劍”始終懸在作風建設的關鍵處,既斬除顯性的貪腐病竈,也剔除隱性的作風頑疾。它提醒着每一位幹部:廉潔不是一陣子的“表演”,而是一輩子的“修行”;不是對別人的“要求”,而是對自己的“律令”。唯有把規定刻在心上、落在行上,方能在各種誘惑面前站穩腳跟,在時代浪潮中永葆本色。
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對初心的守護,對民心的敬畏。無論是勤儉節約的清風、公平正義的陽光,還是深入基層的暖流,都印證着一個樸素的道理:廉潔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次決策、每一次服務、每一次自律中,最終匯聚成贏得民心的磅礴力量。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既是管黨治黨的制度利器,也是推動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着力點。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廉潔自律沒有休止符,而文化的浸潤恰是征程中持久的滋養。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