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 難逃被邊緣化命運
聯合國的理念逐漸支離破碎,國際社會的信任與耐心正在流失,讓外界不免追問:聯合國是否正走向被邊緣化的命運?(美聯社)
1945年聯合國在戰後動盪中誕生,承載着人類對和平的渴望。然而80年後,聯合國在戰火中卻顯得無力,《金融時報》23日評論,聯合國的理念逐漸支離破碎,國際社會的信任與耐心正在流失,讓外界不免追問:聯合國是否正走向被邊緣化的命運?
《金融時報》指,安理會起初被賦予維護國際安全的責任。然而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擁有否決權的五常讓安理會陷入癱瘓。前聯合國副秘書長馬洛赫布朗(Mark Malloch Brown)批評,現任秘書長古特瑞斯更接近「旁觀者」而非「參與者」,記者會現場空蕩無人,與千禧年前後的熱烈關注形成鮮明對比。
文中稱,聯合國式微是制度僵化的結果,也是內外危機的體現。內部問題讓權威與影響力不斷衰落,在貧困地區和衝突現場的存在感日益薄弱;外部則是大國競爭回潮,除了美中俄等國的外交角力,還有來自全球南方及歐洲的新興競爭對手。
美國是聯合國最大資金來源,向來是決定性力量。然而川普對聯合國採取強硬立場。今年共和黨已提出20多項限制美國參與聯合國的法案,以色列問題更是華府與聯合國最尖銳的摩擦。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有時也承認聯合國的價值,他今年2月表示依然相信聯合國的潛力,但「政府內並非所有人都同意」。智庫「傳統基金會」學者康託羅維奇(Eugene Kontorovich)則預測,川普政府無意與聯合國合作改革,並斷言中國必定會繼續縮減參與,因爲援助等任務可以交由另一個非全球性機構處理。他更批評,美國繼續留在聯合國,只是「官僚惰性」的產物。
在上述背景下,聯合國秘書處宣佈改革方案,計劃2026年前削減15%預算與20%人力,但未來走向將高度取決於明年選出的新任秘書長。然而,五常不太可能支持強勢的「干預主義」人選,也不太可能支持改革安理會。
觀察人士憂心,聯合國可能重蹈前身國際聯盟的覆轍。當年國際聯盟因未能阻止二戰而徹底失去影響力。美國淡出之後,全球南方積極尋求更多舞臺,但馬洛赫布朗對未來的聯合國並不樂觀,他評論:「聯合國不會完全倒下,但現在就像一具活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