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發會警告海運增長脆弱 法人憂亞洲線也將陷入運費戰
▲歐美線運價低迷,部分船舶被調往亞洲區間航線,亞洲線恐將陷入運費戰。(圖/紐澤西港務局提供)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本月24日發佈的《2025年海運評估》(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警告全球航運業正進入一個增長脆弱、成本上升、不確定性增加的時期,下修今年海上貿易成長預測至0.5%,預估貨櫃貿易量成長爲1.4%。國內法人則指出,歐美線運價低迷,部分船舶被調往亞洲區間航線,亞洲線恐將陷入運費戰。
UNCTAD報告指出,全球貿易環境日益複雜不確定,主要經濟體工業活動低迷,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疲軟。經過去年的強勁增長,海運貿易預計將在2025年陷入停滯,貨運量幾乎沒有增長,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的長途航線變更使船舶比去年更加繁忙,海上貿易航程越來越長,從2018年的平均4,831英里增至2024年的5,245英里,增長了近6%,創歷史新高。
政治緊張局勢、新關稅、不斷變化的貿易模式和重新配置的航道正在重塑海上貿易的地理格局,結果是更多的改道,跳過港口停靠,更長的航程,最終增加了成本。能源運輸也在轉型,煤炭和石油運輸量受到脫碳努力的壓力,而天然氣貿易繼續擴大。
關鍵礦產對電池、可再生能源和整個數位經濟至關重要,正在成爲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的新來源,各國競相確保供應並在國內增加價值,這些海運貿易量急劇增長。
貿發會議表示,運費變得更加不穩定,2024年紅海危機等干擾因素推動了當年的飆升,而2025年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引發了人們對潛在溢出效應的擔憂,這可能會破壞荷莫茲海峽的航運活動。
貿發會議表示,環境合規成本,包括排放定價,正在重新定義航運經濟,持續的高運輸成本可能對發展中國家造成最嚴重的打擊,尤其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
港口因中斷而承受壓力,導致擁堵和等待時間延長,貿發會議敦促各國政府履行關於貿易便利化和自動化的全球承諾,並擴大港口運營中的公私夥伴關係。另隨着數位化的推進,網路安全成爲一個關鍵的優先事項。
UNCTAD的數據顯示,航運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4年增長了5%。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世界船隊噸位中只有8%配備了使用替代燃料的設備,船舶回收率仍然很低。
國內法人則指出,歐美線運價目前已經在成本線上下,爲紓解運力,部分船舶被調往亞洲區間航線,根據Alphaliner統計,2024年8月至2025年8月,船公司投入亞洲區域內航線運力高達240萬箱(20呎櫃),年增約13%,今年以來累計增加20條以上新航線,亞洲線運費戰一觸即發。
該法人評論,亞洲線屬於短程航線,運價通常相對穩定,因此,若連亞洲線運價都出現價格戰,則凸顯出貨櫃航運產業供給過剩相當嚴重。依據2024年營收比重來看,亞洲線營收比重萬海(2615)佔30%、長榮(2603)佔14%、陽明(2609)佔9%。
目前全球貨櫃船待交新船訂單,約爲目前全球貨櫃船隊運力供給的30%,全球貨櫃航運產業供給過剩,但臺灣貨櫃三雄 待交新船訂單比重高於同業,長榮新造船佔其線有船隊38%、陽明33%、萬海佔64%,未來恐將面對更大的供給過剩壓力。
國內業界高階則指出,根據過去經驗,歐美等長程航線運價偏低,裝載率不足時,都會順道加強攬運近洋線貨載,造成近洋線運價低迷,現在就看運價低於成本之後,能否加速舊船拆解,讓供需趨於平衡。